都来读小说网 > 同人 > 我在抗日卖军火 > 第964章 发展规划(十六)

第964章 发展规划(十六)(2 / 2)

林毅笑着摆手:“其实就是没绕弯子而已。解决问题得看根在哪,根在‘缺物资’,那就补物资,比啥政策都管用。要什么物资直接跟我说就行了,我保证尽快供应。”

二爷当即点头:“放心!这事就交给你了,我这就跟经济部说,让他们配合你调运物资,千万别出岔子。”

其实后世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解放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刚刚接管城市,百废待兴的社会经济还没来得及完全恢复,市场秩序仍处于调整阶段。

当时,粮食、棉纱、煤炭、布匹这些与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物资,以及钢铁、水泥等工业生产必需的原材料,本就因长期战乱导致产量不足,供应相对紧张。

可就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一些不法商人却嗅到了 “赚钱” 的机会,动起了囤积居奇、操控市场的歪心思。

这些商人中,既有过去在旧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盘踞多年的老牌资本家,也有一些趁机钻市场空子的投机倒把分子。

他们凭借手里积累的资本,以及在旧时代建立起的采购、运输渠道,开始大规模抢购各类紧俏物资。在粮食市场上,他们派手下的伙计分头跑到周边的乡镇粮站,甚至直接深入农村,以高于当时市场价一成到两成的价格,将农民手里多余的粮食全部收走,有的还提前与粮农签订 “预购协议”,把未来几个月的粮食产量都锁定在自己手中。

在棉纱市场,他们则瞄准了国营纺织厂之外的小型作坊,不仅买断作坊生产的成品棉纱,连用于纺纱的棉花原料也不放过,一时间,不少纺织作坊因为缺原料而被迫停工。

更过分的是,这些商人还相互勾结,形成了松散的 “价格联盟”。他们约定好统一不向市场抛售囤积的物资,同时暗中散布 “物资短缺”“运输中断” 的谣言,误导普通民众和中小商户。

在他们的操纵下,市场上的物资价格开始疯狂上涨。以上海为例,1949 年下半年到 1950 年初,大米价格在短短三个月内涨了近十倍,原本一斗米只需几块钱,后来硬生生涨到了几十块。

棉纱价格更是离谱,一匹普通的棉布价格翻了十几倍,不少家庭连做件新衣服都成了奢望。

普通老百姓成了这场风波中最直接的受害者。每天天不亮,就有人带着布袋、粮票在粮店门口排队,可往往排了几个小时,轮到自己时粮店就已经宣告 “售罄”。

有的家庭因为买不到粮食,只能用红薯、野菜勉强充饥;还有的人家为了给孩子做件过冬的棉衣,不得不拿出家里仅有的首饰去当铺抵押,换来的钱却连半匹棉布都买不起。

最新小说: 都京城第一纨绔了,你让我破案? 明末从千户开始做大做强 八门术:我是阴行泥瓦匠 科举:谁懂啊,这人突然就努力了 大明:我朱高炽马皇后的梦中情孙 邪王溺宠俏王妃 谋春朝 综漫:虚拟男友的我,在线除魔 水浒:灌口李二郎传 四合院:随手就能领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