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禅宗的修行理念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灵的归途,它强调要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相连。禅宗坚信,“平常心是道”,宛如平静的湖面,看似平凡无奇,实则蕴含着无尽的佛法智慧,是通往解脱的康庄大道。同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仿佛是那璀璨的星辰,高悬于浩渺的天空,虽看似遥远,却始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禅宗大力倡导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恰似那盛开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世俗的喧嚣中坚守佛法的真谛,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点滴感悟,如春风化雨般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目前普遍的观点是,“禅”这个词汇的梵语原文是“dhy6na”。从其发音来分析,这个词大概率源自古代印度的俗语,显然它属于一个音译词,而且是一个经过缩略处理的音译词。如果将其原文完整地翻译过来,应该是“禅那”。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禅”字,实际上是把原文后面的一个元音“a”省略掉之后翻译出来的结果。
在汉语的浩渺词海中,“禅”这个词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常常与“定”并肩而立,它们合称为“禅定”,犹如天作之合。这里的“定”,有时恰似上述“禅”字原文的忠实译者,但更多时候,它还拥有另一个神秘的梵语原文,即“sa6dhi”。“禅”与“定”在古代和现代的时光长河中,时而分道扬镳,各自闪耀;时而又紧密相依,难分彼此。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它们宛如孪生兄弟,多被混用。一些佛教典籍中虽谈及二者的区别或关联,但说法却如百家争鸣,各执一词。《大智度论》卷第二八中云:“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由此观之,禅似那定之皇冠上的明珠,而定却未必都能如禅般闪耀光芒。
《坛经·坐禅品》中提到:“何为禅定?对外,远离一切相状,此乃禅之要义;对内,心不被杂念扰乱,此乃定之精髓。若对外执着于诸般相状,内心必纷乱如麻;若对外能远离相状,内心自然如明镜止水。——外禅内定,此乃禅定之真谛。”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禅”与“定”虽在侧重点上有所差异,但二者关系之紧密,犹如鱼水,难以严格区分。
实际上,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禅”和“定”就如同双胞胎一般,互相替代使用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会用其中一个词来替代这两个词连用时的意义。为了叙述之便,在本文中,我们通常不会对这两个词进行严格的区分。那么,“禅”的主要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它,我们不妨再参考一些印度和中国佛教文献中的说法,来进行一番深入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