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天有机会登泰山时,一定得去看看李斯碑。”老金边点头边说。
“不光是李斯碑,还有其他的刻石也要看。”章毅补充了一句。
“对,接下来,我说说七十块石碑的相关资料和内容。”老汪一开讲就停不下来,绝对是继承了我中华民族好为人师的优良传统。
关于“秦七刻石”中的峄山刻石的资料是: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行郡县,第二次从咸阳出发经函谷关、洛阳、荥阳至东鲁邹县绎山 。绎山高五里,在山顶竖立第一幢刻石,是为“峄山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其名,未载刻石原文。本刻石文是根据南唐徐铉摹本。
秦七刻石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行郡县,第二次从咸阳出发经函谷关、洛阳、荥阳至东鲁邹县绎山 (今山东邹城市东南峄山,亦名邹绎山、邹山、邾绎山,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或写作峄山)。绎山高五里,在山顶竖立第一幢刻石,是为“峄山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其名,未载刻石原文。本刻石文是根据南唐徐铉摹本。绎山刻石文释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这些词还不算太难懂,这个峄山,说是孔子曰过的:孔子登峄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老金也炫了一把他的知识。
“我这得给老金点赞,很多人只知道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但很少知道前半句。”老汪不失时机的给老金竖起了大拇指,口中是夸赞不已。“刚才说了峄山,接着就是泰山刻石了,看看秦始皇是否登泰山而小天下了。”
泰山刻石始皇下邹峄山,随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遂登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在泰山所立之石是为“泰山刻石”。
释文:皇帝临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者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箸明,垂于后嗣,顺承勿革。皇帝躬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昆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