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换个话题吧,刚才说墨的事,好像有点让人难受,来咱们再喝一杯。”章毅难得自觉的举起酒杯,估计是对曾国藩的故事有点不好意思。
“来干杯!”
“干杯!”
三个人说着一饮而尽。
“你刚才说换个话题,换个什么话题?”老金放下酒杯就问。
“换个加咱们本乡本地的话题,关学你们知道吗?”章毅说。
“官学?你啥时候成官迷?开始研究当官的学问啦!”老金开玩笑的说笑着。
“老金别开玩笑,章毅说的关学你肯定知道,是咱们关中大儒张载创立的一个儒学派系。”汪瑞信揭穿了老金的把戏。
“嘿嘿,被你们看破了,我知道是说大儒张载的关学呢。”老金笑的有点儿傻,估计是酒劲儿上来了,“章毅要说关学的什么话题呢?”
“我要说的,还是我朋友圈里的那个年轻伙计,他写了一篇关于大儒张载读书心得交流文章。文章不仅在陕西关学研究会网上发表了,而且还在中国作家网也发了。”章毅说着就打开手机找文章。
“现在愿意读书的年轻人真是少见,你这伙计挺有意思。”你把文章给我们念念。
“文章太长了,我到们咱们的交流群吧,让大家一起看看。”章毅说着就把文章转到了“凤鸣搞事群”里了。
文章的内容如下:
《大儒张载》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我是在一个多月前读完的。因为送我签名书的朋友与作者杜崇斌先生认识,所以我就一直想着找机会拜访杜老师,向老师请教读书时的一些疑惑,也聊聊我的心得体会。
终于在这个初夏的午后,我和阵雨巧合的接踵而至,戏剧化了我与杜老师的初见,我们在雨中握手后匆匆进屋,开启了关于《大儒张载》的畅谈。
朴素平易融化陌生,爱好兴趣消隐距离。我与老师见面伊始,原本的陌生紧张与激动,马上就被老师的朴素平易给融化了。从老师让座倒茶的细致,问话沟通的温和,让我一下子就想打开话匣子。我先对自己读书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话题就从老师的一个问题开始了。
“你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杜老师看着我问道。
我稍加思索后说道:“杜老师,读书时有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张载未婚妻吴玉的抗婚身亡;二是张载弟弟张戬的暴病身亡;三是张载辞官返乡途中的病逝。”
我刚说完,就听老师激动地说:“我在写完张戬去世时大哭了一场,那是一个下雪的深夜。第二天赶紧给我的老师打电话说这事,感觉自己写书都写傻了,竟然会为书中人物的离世而痛哭。张老师安慰我说:‘你是演员,你进入了角色,这很好啊,这样才能出彩!’。很高兴读者们能喜欢我写的书,这要感谢众多师长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虽然这段创作故事,我在读《大儒张载》的后记中看过,但是今天听老师亲口讲述,尤其是讲到动情处,关中方言快速的代替普通话,让我听得为之动容,感觉自己对“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朱,我刚才有点激动了,哈哈哈!现在你说说为什么对这三个情节印象深刻?”
“杜老师,虽然我对这三个情节印象深刻,想法很多,但是我怕有些地方说不好。”
“今天咱俩是沟通交流,不要怕说不好,想到什么说什么 ,放开了说。”
得到杜老师的鼓励后,我就絮絮叨叨地讲起了自己的想法:
“杜老师,我感觉张载后来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跟他经历的众多磨难是分不开的。张载父亲的去世,让一个十五岁的官二代少年,直接从蜜罐掉进了苦海,这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打击,是老天改变张载命运的开始。”
“这确实是对少年张载的无情打击,你接着说下去。”杜老师鼓励道。
“少年张载从涪州出发的那一刻起,便成了全家的顶梁柱了。我们通过读李白《蜀道难》中畏途绝壁等环境的描写,便能联想到扶柩回籍路上的艰险,再加上要安慰伤心欲绝的母亲,安抚懵懂哭闹的弟弟……我记得书中还有夜行褒斜道时点火把驱兽壮胆的段落,如此车马劳顿的几十天,他们最终还是因战乱而被迫停在了眉县横渠镇,并无奈地把父亲葬在了迷狐岭上。古代人是非常重视落叶归根的,我想张载埋葬父亲的时候,心里肯定是非常难受和自责的,自己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却不能让父亲魂归故里,这让他背负了极重的伦理孝道包袱。但怎奈天下战乱,无太平之世,便难尽孝道之实,张载是否从这时就萌生了为万世开太平的想法呢?起码是萌生要当世太平的想法。杜老师,好像很多伟人的思想,都是从苦难的境遇中迸发出来的。”
“自古雄才多磨难啊!”杜老师像是为张载感叹,也像是为历代的伟人感叹。
“张载父亲去世是给张载成长生活的打击,而后来的吴家人心变故,导致未婚妻吴玉抗婚身亡,则是对张载美好爱情的致命一击。吴越看到张家败落,怕女儿吴玉嫁到千里迢迢之外受苦,就将女儿另行许配他人,怎奈吴玉忠贞刚烈,以致在几个月的抗婚斗争中气绝身亡。这说明当时的礼教诚信问题很大,由礼教诚信问题引起的后果也很严重。对年轻人而来说,失去爱情爱人的双重打击是非常严重的。对于恋爱自由的现代人来说,失恋都是件要死要活的事,更何况是古人的忠贞不渝。”
“父母爱护子女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悔婚约灭失诚信就是很大的社会问题。”杜老师有些无奈的说道。
“古代圣贤都很伟大,但最初的思想动机应该也是从自身需要出发,然后推己及人,再惠及大众。就像因天下战乱导致张载无法尽孝道,无法给心爱的人以富贵安宁,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样的遭遇。所以只有天下太平了,才能实现每一个老百姓的美好心愿。这个想法一直在张载心中,其实张载坚持习武艺学兵法,甚至冒险到宋夏边境侦查,1041年献给范文正(范仲淹)的《边议九条》就是最好的证明。”
“是啊,当时大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国不安则家不宁,但是想改变当时的情况确实很难。国家要富强,不是一城一地得失能解决的,要从人的精神建构开始,要有宏大的家国社稷天下的思想建构,这就需要复兴儒学,给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我感觉范文正当时已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力劝张载弃武从文,相信他是块做大学问的料,或许未来能开一代儒风。现在看来,不得不佩服文正公的慧眼如炬啊。”杜老师谈到张载弃武从文的这个情节时,心情比刚才轻松一些,毕竟这是张载走向大儒的第一步。
张载要成才至圣,到底要从哪里学起呢?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接下来,我和杜老师聊起了张载的游学之路。关中自古就是文化兴盛之地,东有函谷关、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在眉县周边,也有很多名胜古迹,如周至的楼观台,相传老子在此讲述《道德经》;还有白居易写下《长恨歌》的仙游寺;武功县有李世民的出生地;乾县有世界是唯一埋着两个皇帝的乾陵;扶风有佛指舍利法门寺等等……往东再远些,就是周秦汉唐的兴衰地——长安。经过一路的游学探访和学习,张载听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他大概明白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大儒,只学儒家经典是肯定不行的,自己应该有对比的吸收黄老道释法等众家所长,然后融百家之所长,开拓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
“张载经过多年的游历学习,寻仙访道,加上勤学苦读和认真钻研,在学问上长进很快,但他做的实学,就是他认为能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学问才是好学问,这就是经世致用!他躬耕陇亩,他热血报国,他治理水患,他躬行礼教,他教书育人,逐渐成了周边的名人,闻名来向他学习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张载严格要求自己,还专门写了幅对联时刻勉励自己: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杜老师慢慢地讲述着,张载的成长过程历历在目。
奉母教弟敬日月,读书耕田寄春秋。张载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一直承担着奉养母亲和教育幼弟的责任,再加上自己对经世致用的追求,好像对科举应试的兴趣就不大了,但后来张载还是参加了科举,荣登千年科举“龙虎榜”,与二苏,曾巩、程颢等扬名天下,并受宰相文彦博和主考官欧阳修邀请“虎皮讲易”。读到这些地方,我对张载的突然改变有些疑惑,
“杜老师,您感觉是什么原因,让淡泊名利的张载去参加科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