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你念了这么多,这五运六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呢?”章毅听了半天,感觉越听越糊涂,就有点不耐烦的问了一句。
“这应该算是传统的玄学,想搞清楚是挺难的,但这上面说的养生理论挺有趣。”汪瑞信一边翻看手机内容,一边给章毅解释。
“这五运六气能对养生起到什么作用,能让人长生不老吗?”张永和听到汪瑞信说到养生,就打趣汪瑞信能不能长生。
“长生是不可能的,古今这么多人寻仙问道都不成,但是适当延长生命,应该是能起到调整作用的,搞好的话,活个百来岁是有可能的。”汪瑞信经历过上次改风水的事情后,对这些玄学是越来越感兴趣了,也在逐步的进行学习研究。
“活个百来岁也行啊,可惜啊,如果金教授要是早点知道,应该就不至于出这门子事。”张永和突然想到金教授的事,难免又叹息了一声。
“张总,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些事情是注定的,人们顺应五运六气只能是养生而不能续命,只能是把生命的质量更好,但是不能逆天改命啊。”汪瑞信说话时,越来越有算命先生的样子。
“那怎么才能顺应五运六气来养生呢?”张永和又开始细问了。
“你给我们念念吧,我看的眼都花了。”汪瑞信说着就把手机给了张永和。
只听张永和念道:
养生理论之龟镜:七篇大论中在预测病害因素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堪为古籍中最完备者。中国古代,从《左传》以降就认为天年是一百二十岁:“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灵枢?天年》、《灵枢?五色》皆以百岁为中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之“度百岁乃去”王冰注曰:“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此天寿为一百二十岁是两个六十甲子周期,故他在《玄珠密语?序》中道:“此者是人能顺天之五行六气者,可尽天年一百二十岁矣。”既是如此,养生首要的就是遵循五运六气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应,与天地同元同息同化,就要按五运六气“顺天时,善天和”来养生。对此,七篇大论中的养生,远比象阴阳、法四时、应五脏、避八风等论述更为深刻系统。在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中,有主动说,如循《易经》“天行健”之论,有《吕氏春秋》的“流水不腐”及清代颜元的“养身莫善于习动”之论;有静养说,如汉代桓谭的“人生如燃烛”的节耗之论;也有动静和谐之说,如《内经》言“能动能静,解以长生”;还有讲生命在于激荡者,如《易?大壮?象》之“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系辞上》“鼓之舞之以尽神”。古代养生还重视顺天避邪和食养等。五运六气之论养生,则是在天人合一观的指导下,以顺应五运六气的节奏和框架下,建立起应时宜地的防灾避邪的理论系统。根据气化理论更强调“动”,《素问?六微旨大论》言:“成败倚伏生乎动”,所应避之“邪”就更为丰富,不仅包括五运六气之太过不及、生气、杀气、胜气、复气、毒气等,还包括非其时有其气、非其位则邪等。《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论述了地理环境与寿命的关系。论及气化和饮食及药物关系时,《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久而增气”之论,指出在人体对饮食和药物代谢中,久用产生气化惯性,可改变人体的反应机制,这一论断不只在养生,也有指导用药的意义。五运六气的养生理论一再强调“神机”的作用。在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养生时,《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此语可谓五运六气养生理论之总要。《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比又进一步强调:“气血正平,长有天命。”从上可见五运六气的“顺时气,善天和”的养生理论,具有丰富性和实践性。王冰在《玄珠密语?序》中称“可以修养五内,资益群生”,王冰又说他的祖师称其为“本无之机,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