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把文献资料上的,“宁我负人,勿人负我”,变成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那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地方,易中天就认为三国演义是彻头彻尾的在抹黑曹操,因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是非常具体的,针对的范围是很小的。我宁可对不起这人家里几口人,不能让这几个人对不起我,而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则针对的是事情的普遍化,不是这一件事,而是所有的事情。
这就是说,这是他的人生观,生活的准则,而且将来还如此,错杀了人还大言不惭,理直气壮,这事情就可怕的多了,这个人的品质就恶劣,歹毒多了,那就是个最大的奸贼了。
这里不想讨论三国演义是不是抹黑曹操,毕竟这是小说,人家也没标榜自己是正史,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个虚构,实在是太精彩了。那么三国演义虚构的为什么更精彩了?
三国演义在这同一回,曹操开始是一个有理想,奋不顾身刺杀董卓的热血义士,注意曹操刺杀董卓也是虚构的,紧接着,剧情急转直下,曹操就灭了老朋友吕伯奢满门,还说出了那句丧心病狂的名言,这个手法,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的:欲抑先扬,这是有意的反衬,作者特意在同一回当中,把曹操至善的一面和至恶的一面都集中呈现了出来。在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之下,曹操这个奸雄的形象就太鲜明了,太深刻了。那么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我们没有觉得不合理呢?
这就是三国演义了不起的地方了。曹操转化的根源在于他心理上有个毛病,多疑。他这个多疑不是一般的多疑,而是一种可怕的多疑,罪恶的多疑,这是推动曹操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杀人,从奋不顾身的义士,到血腥屠夫的转折点,这也成为曹操一生的性格核心,甚至最后他就死在多疑上。说到这里,大家就说三国演义里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经典不经典。说到曹操,我相信大家都能说出曹操的性格来。
书回正文,曹操杀了吕伯奢后,当夜曹操和陈宫到客店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就寻思,我以为他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你看曹操前后这么大的反差,陈宫是接受不了的。本宝宝被骗了,但是陈宫这个人其实也有点不要脸。曹操去吕伯奢家的时候,他作为谋士不提醒,人心难测,曹操杀人的时候,陈宫也没提醒曹操要冷静,曹操已经杀了人全家了,他居然还想着放吕伯奢一命,居然想不到吕伯奢会复仇,足以说明他作为谋士,智商绝对不够。
他一句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就把杀人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好像自己没动手一样,这就是典型的只怪别人不检讨自己的人,而且夜里他还准备刺杀曹操,他认准了曹操以后会滥杀无辜。再想想他之前听了曹操几句话就弃官追随,他这个人办事还很冲动,陈宫作为一个谋士,做事冲动,水平不行还推卸责任。
他那么正义凛然,后面就偏偏跟了人品最次的吕布,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一个杀了两个干爹的人就比曹操强吗?不得不说,作者真的太毒辣了,所谓杀人诛心,仅凭这一章内的几段关键情节,就已经盯死了曹操这个形象,陈宫宁愿跟吕布也不跟曹操,难道不是在说杀爹的吕布都比他曹操好吗?
陈宫举剑要杀曹操,曹操性命如何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