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大明王殿下气愤之时,唐大里正却犹为惬意。
在前往灵州府半路的官道上,唐小志命令队伍转入了一条小道,来到一处山林湖畔,试图做短暂的休整之后再赶路。
车厢中,仍是四人在座。
面前的小桌板上铺着地形图,唐小志正与马户商讨着下一站应该去往哪里,白小露则时不时插嘴,给出自己的建议。
唯有这位孙探花,看起来毫不关事,偶尔搭上两句话,也没人怎么理会他。
顿时,就让孙钰觉得有些心里不舒服了。
事实上,这一路而来,孙大探花可是出了不少力,例如说捐出了不少银两,利用孙家的影响力调动人马支援赈灾...等等。
可是到头来,功劳似乎都落在了唐小志和他的清水河商社之上,完全没有提到他这位幕后大金主。
在孙钰看来,这并不合理。
大皇子殿下得了个“大圣”的美名,怎么说他孙钰也该混得个“半圣”吧?
但结果却是,世人只知唐大圣与总指挥使,俨然没记住他这个“大老板”,又如何让他没有非议?
加上此时三人自顾商讨着下一步的路线,像是当他透明一般,孙钰便忍不住了:“唐兄,稍等...”
三人闻言,向他投去了目光。
唐小志说道:“孙兄有事?”
孙钰假意咳嗽了两声,正色道:“唐兄,听你们所言,我们这一路还有很多地方要去。为求效率,不如兵分两路?你与这位马兄弟一路,而我则与露儿分一路,两头并进,岂非能省下很多时间?毕竟灾情紧急,你也不想拖慢进度,对吧?”
说完此话,孙钰心中便开始浅笑起来,似有谋划。
他此时建言兵分两路,并非全部是为了赈灾的效率,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在。
兵分两路之后,他便可与白小露二人单独赈灾,撇开唐小志这个“情敌”。
连日来他们四人一起,朝夕相处,白小露显然对唐小志的态度变得极为温和,甚至有了一丝“喜欢”的意思在。
这对于孙探花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必须作出一定的“反击”。
感情面前,不分君臣。
即便是认定了唐小志就是当朝大皇子,孙钰也不愿就此让出自己的心悦之人。
若是能争取一下,他不会放过。
而兵分两路赈灾之后,他不仅能暂时撇开唐小志这个“大皇子”,还能趁机找回属于自己的功劳,让百姓们知道除了有那位“唐大圣”之外,也有他这位“孙大圣”。
故此,便心生一计,建议分两路同时赈灾。
唐小志听后,也觉得有道理,便点头道:“孙兄所言,倒也不无道理。我看行,不然就按孙兄所说,兵分两路吧。”
孙钰闻言一喜,刚要说话。
却听白小露抢先道:“嗯,按理说,兵分两路也未尝不可。但你们可曾想过,我与孙兄并无官职在身,并不能打着官员的旗号去惩奸除恶,参与赈灾。”
不得不说的是,白小露此话也是有理。
孙钰与她虽身出名门,但如今并无官职在身,自发赈灾倒是可以,但惩治恶霸就不行了。
不然,会被认定为僭越赏罚之权。
但孙钰却也不急,呵呵一笑后,道:“这个简单。唐兄不是总指挥使吗?你只需任命我为副总指挥,再给我安排几名府兵同行。如此一来,孙某也就算是临时官员,有了惩治之权。不是吗?”
唐小志眉目一展,笑道:“孙兄所言极是啊,那就这么办。我现在便任命你为灵州赈灾副总指挥,与我兵分两路,一同赈灾!”
孙钰大喜,赶忙道:“好!谢唐兄信任,孙某定不负所望...”
但他的话,还是没能说完,就被白小露打断:“也行吧!唐公子既然如此决定,那便兵分两路。但还请让马先生跟随孙兄前去,我...跟唐公子一路吧。”
话说到最后,她竟扬言要跟唐小志一起,而让马户跟孙钰同行。
孙探花一惊,“这...是为何?露儿你不愿和我一起?”
就连唐小志也一时不解,道:“是啊,宁姑娘不愿和孙兄同行?”
白小露柔媚一笑,“不是不愿,是不可。你们想啊,我与孙兄都是外乡人,相比于唐公子和马大哥之下,并不了解此处的地形和村子的分布。若一起同行,难免会有所耽搁。让马大哥带着孙兄一起,一熟带一生,却是最好的。不对吗?”
这话,倒也有理。
孙钰是江南人士,很少踏足幽都三郡境内,并不熟悉本地地形。
白小露虽说是幽都府本地人,但也谈不上对每一个郡县都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