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孙晓茵跑过来的短短时间里,先前的那条大街上已经空空如也,那位暖心大哥哥和那位长得像“驴”的大叔不见了,就好比凭空消失,未曾出现过一样。
令孙晓茵不觉一愕,喃喃道:“他呢...”
那位大哥哥去哪儿了?
他是谁,叫什么名字,我都还没来得及问...
也还没有自我介绍...
不知为何,九妹妹竟蓦然有些失落起来。
身后的孙荣跟了过来,“什么他?你在说谁?”
孙晓茵微微尴尬:“啊?没有啊,大哥...”
孙荣狐疑了几秒,也朝自己小妹目光所视的方向看过去一眼,但并没有多想,就再次拉起她的手,道:“没有就跟我走,别再给我惹事。这里不是扬州,你给我安分点。”
说完,不由分说就拉着她走。
孙晓茵本还想拒绝离开,但想到自己对幽都不熟,且已经记下了那位大哥哥的容貌,以孙家在幽都的底蕴,要找到一个人不难。
故而,便放弃了挣扎,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孙荣离开。
不久后。
唐小志和马户出现在别苑大门外,却不急于进府。
心有默契般双双在门外驻足,马户开口道:“大里正刚才怎么不过去跟那个小妹妹的家人打个招呼?”
唐小志浅笑,“招呼就不必了,又不是什么大事。那小女孩衣着华贵,身上的衣物价格不菲。估计...她这一身的穿着,价值能顶一户普通人家两三年的收入,家世必定不一般。”
马户眉目一闪,道:“那不正好吗?咱正在计划修路,需要的银两难以估量,不就正好需要一些富贵朋友吗?”
“话虽如此,但这个节骨眼上,还是要低调。有些人动得,有些人暂时不可动。商社现在承办大王的招亲会,虽说皇帝暗中授意我们敛财,但有些细节还是要避讳,吃相不能太难看。”
“大里正的意思是...”
“随着报纸影响力的加深,你我现在都算幽都的半个名人了,凡事都得注意公众影响,不可随意传出什么恶性绯闻。尤其是你,胡秀才的专访报道推出后,你这个后起的“大儒”...现在已经成为了众多寒门士子中的香馍馍了吧?”
闻言,马户有些得意道:“正是如此。自前几日在茶楼与那老书生一谈之后,隔天胡秀才便声名鹊起,大大刺激了那些寒门书生的兴趣。而属下根据大里正的指示与准备的诗作文稿,装成隐士大儒。如今,在城中小有名气,书生们都叫我...马老师。嘿嘿。”
唐小志也笑道:“还有呢?”
“还有,胡秀才的专访不仅提升了他的人气和“才气”,而且还给他的面摊带来了诸多生意。百姓们都想来尝尝,这位一夜成名的秀才煮出来的面怎么样。排队吃面的队伍,宛若长龙,络绎不绝,算间接给那小子塞了钱。而有了大里正的四大调料帮忙,面摊的出品与之前犹如云泥之别,极受大众吹捧。据说,陛下今日还叫人偷偷打包了一碗品尝...”
马户滔滔不绝,接道:“而城中的小商小贩见此,都开始对报纸专访趋之若鹜起来。商贩们也都想得到报社的专访,宣传自己手下的生意。而想要专访,必先入围招亲会百强,于是那些人便开始踊跃报名参赛了。”
唐小志呵呵一笑,“然后呢?”
马户一副高深的模样,“城中的底层商贩不计其数,但入围的名额只有一百。这些人想要报社的专访,拼运气是不够的,还要有手段。不瞒大里正,自从报社报道说...我即将成为大会的导师后,已经有无数寒门和商贩私下要给我塞钱买名额。单说昨天,便收到了不下五万两的银票...”
大王招亲,但凡有点脑筋的人都知道,君上人选肯定不会是普通人。
就连像李山、王海这样的富庶商贾,都认为自己毫无机会,何况是寻常的小商贩?
但胡秀才这个寒门子弟兼商贩的成功,却似乎给城中的投机者指明了另一条路。
娶大王,咱没机会,但参加大会求个报社的专访,总该可以吧?
胡秀才只是写了一首诗,入围百强之后,就得到了报社的吹捧,生意火得一塌糊涂。
就相当于给商贩们开了一个先例,摆出了一句潜台词:能登报,则生意必火。
继而便会引来城中商贩的热捧,令他们挤破了头也要闯入百强,争夺这上报纸专访的机会。
只是,寻常商贩的文化程度大多都不高,如何写诗?
这时候,马户这个“大儒”和“导师”的身份,就又为他们开了一扇窗户。
大会只是说写诗一首就可参赛,但并没说必须是原创啊。
不会写,那就用钱买!
而马户这个后起的“大儒”便有了市场,加上他是大会导师的身份,肯定有不少商贩来找他投机帮忙。
你想入围百强,拿到报社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