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名警员带着记录册离开,办公室厚重的木门缓缓合上,沉闷的 “咔嗒” 声在空旷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窗外的天色早已暗透,只有办公桌上那盏老式台灯亮着一圈昏黄的光,将吴畏的身影长长地投在冰冷的瓷砖地面上。
此刻,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
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面上摊开的案件卷宗,纸张边缘因反复翻阅而微微卷起。
脑海里像被塞进了一团缠绕的棉线,乱糟糟地全是关于这起案件的疑问 —— 犯罪过程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如果按照之前专案组讨论时提出的假设,这起案件中存在第三个人,那么目前掌握的证据里,最关键的线索就来自受害者李倩的室友杨珊的陈述。
杨珊明确提到,案发当天晚上,他曾两次听到卫生间传来水声,间隔不过半小时,这意味着当时在房间里洗澡的是两个人。
想到这里,吴畏猛地坐直身体,目光紧紧盯着卷宗里杨珊的询问笔录复印件。
这一点几乎能充分证明,案发现场必然存在第三个人。
要知道,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一个人根本不可能连续洗两次澡。
除非是有特殊的紧急情况,但结合现场勘查结果来看,这种可能性被完全排除。
那么,这个神秘的第三个人究竟会是谁?
他与受害者李倩之间是什么关系?是熟人作案,还是临时起意?
无数个疑问在他脑海里翻涌。
他试着假设:如果这个第三个人是出于特殊目的 —— 比如进行一场隐秘的交易 —— 才来到李倩的出租屋,那么在案件发生后,他真的会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把尸体处理得如此干净吗?
要知道,从杨山提供的时间线来看,从他听到异常声响到报警,中间不过一个多小时,这么短的时间里,既要完成犯罪行为,又要处理尸体并清理现场,难度极大。
吴畏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夜晚的凉风夹杂着远处街道的车流声涌了进来,让他混沌的大脑稍稍清醒了一些。
他回想起白天去案发现场勘查的场景:出租屋里的沙发被推倒在地,茶几上的玻璃杯摔得粉碎,碎片散落一地,墙角的书架也有明显的撞击痕迹,看起来确实有过激烈的打斗。
但这些痕迹真的是犯罪过程中留下的,还是凶手故意伪造的假象?
“不对,”
吴畏低声自语,又走回办公桌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以往那些因为嫖资纠纷诱发的案件,基本上都属于畸形犯罪。这种犯罪往往是临时起意,凶手在作案后大多会因为恐慌而仓促逃离,根本没时间对现场进行细致处理,毕竟他们没有提前做好策划,缺乏预见性。”
可这起案件的尸体处理方式,却总给人一种经过精心策划的感觉。
尸体被发现的位置在山脚下,恰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覆盖,乍一看像是意外,但仔细想想,这真的只是巧合吗?
他皱紧眉头,手指在卷宗上找到尸体发现地的照片。
照片里,黄褐色的泥浆将尸体半掩着,周围的草木都被冲得东倒西歪。
泥石流的发生本就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现象,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提前预见?
除非凶手是在气象部门工作,或者能提前获取到准确的气象资讯,可从目前排查到的嫌疑人信息来看,没有任何人符合这个条件。
想到这里,吴伟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无数种可能性:会不会是凶手先处理了尸体,却恰好遇到了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