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还有些磕绊,哼到后面,那旋律便流畅起来,仿佛原本就印刻在灵魂深处。空灵的曲调在这宏伟的殿宇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经过现代音乐审美熏陶过的缥缈与华丽。
一时间,满殿寂静。原本面带不屑的高力士愣住了,那些惊魂未定的乐工们也渐渐睁大了眼睛,有人甚至下意识地用手指在空气中虚按,模拟着指法。就连李隆基,也收起了玩笑的神色,身体坐得笔直,眼神变得专注而明亮,仿佛捕捉到了绝世珍宝。
一曲哼罢,清瞳忐忑地看着李隆基。
良久,李隆基缓缓吐出一口气,抚掌赞叹,眼中闪烁着艺术家找到知音的光芒:“妙!此等旋律,清越悠扬,宛如仙乐,与朕心中所构想的《霓裳》意境,竟有异曲同工之妙!高将军,看来这位‘蓬莱留学生’,所言非虚啊。”
高力士张了张嘴,看着陛下那副“捡到宝”的表情,把到嘴边的质疑又咽了回去,只悻悻地瞪了清瞳一眼。
【汉朝】刘彻:(醋意大发)仙乐?比朕的《大风歌》如何?!
【唐朝】李龟年(本朝乐圣):此调……前所未闻,结构新奇,值得钻研!
【现代】音乐学院教授:同学,你这即兴发挥,有点东西啊!
“清瞳……是叫清瞳吧?” 李隆基站起身,走到她面前,亲自弯腰将她从乐器堆里扶了起来(高力士在一旁看得眼皮直跳),“你既通晓如此玄妙音律,又为《霓裳》带来新的灵感,朕心甚悦。朕便封你为……‘掌乐绯衣使’,暂留梨园,助朕与贵妃,完善这《霓裳羽衣曲》,如何?”
掌乐绯衣使?这官职听着还挺酷!清瞳心中窃喜,连忙行礼:“民女……臣,谢陛下恩典!” 安全着陆,还混了个编制!
“不过……” 李隆基话锋一转,指了指地上那些损坏的乐器,“这些,还有你砸坏的地板,都得从你的俸禄里扣。”
清瞳:“……” 陛下,您这抠门劲儿,跟汉武帝有一拼啊!
【汉朝】刘彻:哼,朕当年可大方多了!
【秦朝】嬴政:俸禄?能折合成修建长城的工时吗?
【明朝】朱元璋:扣!必须扣!还得记录在案!
既然成了“自己人”,李隆基的兴致更高了,立刻命人取来纸笔——当然是此时的黄麻纸和毛笔,让清瞳将刚才哼唱的曲谱记下。
清瞳看着毛笔,头皮发麻。让她用毛笔画五线谱?这不是为难她胖虎吗?她硬着头皮,试图用毛笔歪歪扭扭地画出五条平行线,然后在上面点上她认知中的“小蝌蚪”。
结果,呈现在纸上的,是一堆歪七扭八的墨线,和一群仿佛得了帕金森症的“蝌蚪”,有的头大身子小,有的干脆就是一坨墨点。
乐工们围过来一看,面面相觑。一位白发老乐工颤巍巍地指着纸,小心翼翼地问:“清……清瞳使者,此乃何地符咒?可是用来驱邪镇乐的?”
李隆基也凑过来看了半晌,眉头微蹙:“此等‘天书’,朕闻所未闻。”
清瞳欲哭无泪,赶紧解释:“陛下,此乃我蓬莱音乐学院独家秘传的‘五线谱记谱法’,用这五条线代表不同的音高,这些‘音符’表示时值……”
她费尽口舌,连比带划,解释了半天什么是高音谱号,什么是四分音符,什么是小节线。乐工们听得云里雾里,眼神从最初的敬畏,慢慢变成了“她在说啥”的茫然。
【宋朝】沈括:五线定位音高?此法似乎暗合数理!
【三国】周瑜:若早得此谱,我与孔明合奏《长河吟》,当更完美。
【唐朝】李隆基(本朝):虽不明,但觉厉。爱卿,慢慢教,朕有时间。
李隆基倒是听得津津有味,虽然很多概念他一时也无法完全理解,但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记谱法似乎比现行的工尺谱更精确、更系统。
“有趣,甚是有趣!” 他拿起那张鬼画符般的“五线谱”,对着灯光仔细端详,“清瞳爱卿,你果然带来了不少惊喜。这‘蓬莱记谱法’,朕要学,梨园的乐工们,也要慢慢学!”
清瞳看着眼前这位对音乐充满狂热和探索精神的皇帝,一时间有些恍惚。这和历史上那个晚年昏聩的唐玄宗,似乎判若两人。或许,此刻正是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顶峰,是他最意气风发,也最具艺术创造力的时期。
她这个半吊子“音乐留学生”,好像……真的要在大唐的文艺圈,开始混了?
【汉朝】刘彻:(冷哼)不过是奇技淫巧!朕的功业才是真章!
【清朝】乾隆:朕的《四库全书》当收录此《蓬莱记谱法》……嗯,就放在子部艺术类。
夕阳的余晖透过高大的殿门,洒在凌乱却充满生机的麟德殿内。李隆基已经开始兴致勃勃地和乐工们讨论如何将清瞳哼唱的那段旋律融入《霓裳》之中,高力士则在一旁指挥着小宦官们收拾残局,时不时用复杂的眼神瞥一眼正在努力用毛笔跟“小蝌蚪”搏斗的清瞳。
清瞳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着纸上那些依旧惨不忍睹的音符,叹了口气。在大唐的第一天,就在鸡飞狗跳、惊险刺激与哭笑不得中过去了。
她偷偷摸了摸袖袋,那枚从汉代带来的开元通宝还在。而脑海中,似乎还回响着刘彻未说完的话。
“下一个朕……” 清瞳望着殿外被晚霞染红的长安天空,低声自语,“李隆基陛下,希望我这点‘现代私货’,能给您和这大唐,带来点不一样的……bG吧。”
只是,她这半桶水的音乐知识,加上这见鬼的“五线谱教学”,真的能帮上忙吗?清瞳对此表示深度怀疑。而且,那位传说中的杨贵妃,还没出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