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小说网 > 网游 >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 第1105章 风起青萍 雏鹰振翅

第1105章 风起青萍 雏鹰振翅(1 / 2)

“格物商社”的成立与运作,如同在看似平静的商海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虽不剧烈,却持续扩散,悄然改变着某些固有的规则。

世家大族掌控的商行虽然依旧把控着大部分高端原料市场,但格物院凭借商社的整合力量,以及北境“采硝队”的初步成功,总算在原料围剿中稳住了阵脚,维持了信号火箭和新式军械的基本生产。

然而,叶明深知,这仅仅是权宜之计。被动防御永远无法赢得战争,他需要更主动的出击,更需要让格物院的影响力,突破技术本身,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而即将到来的“算学科”与“格物预科”招生,便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皇帝当初的允准,给了格物院一个名正言顺培养人才的渠道。招生告示一经贴出,并未如传统科举那般引起万人空巷,却也在京城特定的圈子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告示上明确写着,不论出身,只考校算学基础、格物常识与动手能力,择优录取。

这对于那些家境贫寒、无缘正统科举,或者对经义文章不感兴趣,却对器械、数算有天赋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当然,也引来了不少守旧士绅的讥讽,认为这是“奇技淫巧,不入流”,招的不过是些“匠户胚子”。

这一日,是格物院首次招生的考核日。院门前不像国子监那边车马簇簇、仆从如云,却也有百余名穿着各异的年轻人聚集,他们大多面色紧张,眼神中带着好奇、渴望,还有一丝不被主流认可的忐忑。有人穿着浆洗得发白的儒衫,显然是寒门学子;有人手上还带着做活留下的老茧,应是匠户子弟;甚至还有几个眼神灵动的商贾之家少年。

叶明没有亲自出面主持,他将考核事宜交给了几位在算学和格物上已有一定造诣的博士,自己则站在格物院内部的阁楼上,远远望着门口的场景。石柱陪在一旁。

“三少爷,来了不少人啊。”石柱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有些感慨,“就是不知道,能选出几个好苗子。”

“宁缺毋滥。”叶明淡淡道,“我们要的不是数量,是真正对格物之道有热情、有天赋的人。这第一次招生,能选出十个堪造就的,便是大成功。”

考核分三场。第一场是笔试,题目是叶明亲自出的,没有八股文章,全是实用性极强的算学应用题和对自然现象的简答。例如:“有田一亩,需施肥三斗,今有田五顷,需肥几何?”、“为何夏日井水冰凉,冬日反而温?”、“如何用一架简易天平与已知重量的砝码,最快找出十枚外形相同、仅一枚略轻的假铜钱?”

这些题目,对于死读经书的学子或许艰涩,但对于平日里就需要计算、观察的匠户或心思灵活的寒门子弟,却并非无法下手。

第二场是面试,由博士们询问考生对格物的理解、为何前来报考,观察其谈吐逻辑。

第三场,则是叶明特意增加的“实操”。场地内摆放着一些简单的木料、工具,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一张简单的图纸,制作一个小物件,比如一个标准的榫卯结构,或者一个平衡支架。

这一场,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耐心。

考核持续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结果出炉。参与考核者一百二十七人,最终录取者,仅九人。这九人中,有三人是匠户子弟,四人是寒门书生,两人是商贾之后。年龄从十六到二十二不等。

这个结果,在叶明的预料之中。他仔细翻阅了这九人的考核卷宗和评语,其中两人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

一个名叫墨恒,十八岁,祖上三代皆是京城知名的木匠,他却在笔试中算学成绩最佳,尤其对叶明引入的新式算法掌握极快,实操环节制作的榫卯严丝合缝,远超旁人。

另一个名叫赵青川,二十岁,寒门书生,屡试不第,但在面试中对“为何铁船能浮于水”等问题有着超越常人的思考,虽不尽正确,却逻辑清晰,敢于质疑经典,动手能力也不弱。

“墨恒,赵青川……”叶明默念着这两个名字,脸上露出了些许笑意。这第一批“星火”,质量似乎比他预期的还要好。

九名新生很快办理了入院手续,住进了格物院后方新建的、条件简陋却整洁的学舍。他们穿上了格物院特制的、区别于官服和儒衫的深蓝色短褂,标志着一种新的身份。

最新小说: 魂破九天秦朗 后宫的终点是太后[综穿] 称霸从边疆小卒开始 新后 让你娶公主,你怎么想株连九族? 侯门庶子 模型带我横扫异界殖民者 王猛传奇 福晋还年幼 隋唐:只手挽天倾,我护大隋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