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录音师背着tAScA dR-100KII便携式调音台(支持48V幻象供电)和15个无线麦克风(10个领夹式麦克风,灵敏度-40db;5个手持麦克风,频率响应50hz-18khz)。
3名场记拿着牛皮纸封面的拍摄剧本和木质场记板(场记板上标注“《渤海稀有矿产项目纪实》-d1-S1-t1”,即第一天、第一场景、第一个镜头),2名后期剪辑师提着苹果acbook pro笔记本电脑(2009年款,15英寸屏幕,Intel re 2 duo处理器,4Gb ddR3内存,500Gb 7200转硬盘,预装Fal cut pro 6剪辑软件,用于现场素材备份和粗剪)。
5名策划拿着彩色打印的拍摄脚本(共32页,每页标注镜头编号、拍摄内容、时长要求(精确到秒)、镜头角度(如全景、中景、特写)、收音要求(如环境音、人声)),每个人都穿着印有“tVb纪录片团队”白色字样的深蓝色马甲,马甲左胸口袋插着工作证,上面贴着照片和姓名、职务,精神饱满地等待拍摄指令。
飞天集团公关部经理陈悦(化名)穿着浅灰色职业套装,提前15分钟到达现场,手里拿着《纪录片拍摄对接手册》(共28页,包含拍摄日程表、场地权限说明、采访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安全须知),看到团队集合,快步上前:“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飞天集团公关部的陈悦,负责这次纪录片拍摄的全程对接,有任何需求都可以找我。”
她翻开手册第一页,指着上面的日程表:“咱们这次拍摄周期30天,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10天)拍项目基础场景,包括临时办公区、实验室、项目工地;第二阶段(11-20天)拍技术研发和设备安装,包括实验过程、设备进场、调试细节;第三阶段(21-30天)拍人员采访和周边配套,包括技术专家、施工人员、管委会代表采访,还有渤海新区的交通、住宿配套。今天第一天,咱们先拍临时办公区和实验室,上午9点到12点拍办公区日常,下午1点30分到5点30分拍实验室小试实验,晚上6点到8点整理素材、讨论第二天脚本,大家看有没有问题?”
纪录片导演张默(化名)穿着黑色夹克,接过手册翻看:“陈经理考虑得很周到,没问题。咱们上午先拍办公区的全景,从入口开始,展现集装箱改造的细节,再拍研发团队工作的中景和特写,突出技术人员的专注;收音方面,要保留环境音(比如键盘敲击声、讨论声),但不能盖过人声采访,后期会做混音处理。”
他转头对摄影师说:“李哥,你用1号机拍办公区全景,从雨棚通道入口往后拉,展现8个集装箱的整体布局;王弟,你用2号机拍研发团队办公的中景,重点拍他们讨论技术参数的画面;刘妹,你用3号机拍特写,比如键盘敲击、数据记录、文件翻阅的镜头,注意对焦准确。”
3名摄影师齐声应下,各自扛着设备走向指定位置,灯光师们也跟着行动——在办公区入口两侧各架2盏面光灯,确保全景拍摄时光线均匀;在研发团队办公桌上方架3盏侧光灯,突出人物面部表情;在文件柜前架1盏逆光灯,避免拍摄文件时出现反光。
上午9点整,拍摄正式开始。
场记板“啪”地一声合上,场记高声报出:“《渤海稀有矿产项目纪实》-d1-S1-t1,办公区全景,时长15秒,全景镜头,环境音收音!”
1号机摄影师缓缓推动镜头,从办公区入口的“飞天稀有矿产科技有限公司”金属门牌开始,往后拉过雨棚通道(通道两侧的20盆仙人掌和芦荟清晰可见,每盆都贴着标签,标注品种和养护人),再到8个集装箱的整体风貌(每个集装箱侧面的logo和文字颜色鲜艳,浅灰色箱体在阳光下干净整洁),最后定格在办公区后方的项目工地(远处可见10台挖掘机正在平整土地,黄色机身在绿色滩涂的映衬下格外显眼),整个镜头一气呵成,15秒后顺利完成。
张默通过监视器查看回放,满意点头:“很好,光线均匀,画面稳定,环境音清晰,这条过!接下来拍S1-t2,研发团队办公中景,时长30秒,中景镜头,收讨论声!”
2号机摄影师走到研发团队办公室门口,镜头对准正在讨论的周明和李岩——周明手指着《稀有矿产提炼技术报告》第45页的实验数据图表(图表上用红色标注“萃取效率98.2%”“纯度99.99%”),李岩拿着铅笔在笔记本上记录,两人不时点头交流。
灯光师在两人侧前方各补1盏侧光灯,确保面部光线充足;录音师悄悄将领夹式麦克风夹在两人的马甲内侧,调整灵敏度,避免收录到杂音。
随着场记板再次合上,镜头开始拍摄——周明的声音清晰传出:“李工,昨天中试的萃取剂用量还得再调,3号批次原料的稀土总量比预期低0.3%,得把p204的浓度从20%提到22%,确保萃取效率不低于98%。”
李岩点头回应:“我一会儿就去实验室准备,用500L的分液漏斗做小试,测试22%浓度的萃取效果,数据出来后立刻报给你。”
30秒的镜头完整记录下这段对话,张默看完回放说:“人物互动自然,台词清晰,这条过!刘妹,准备拍S1-t3,文件特写,时长10秒,特写镜头,无收音!”
3号机摄影师蹲在周明的办公桌前,镜头对准《稀有矿产提炼技术报告》的封面和内页图表——封面印着“飞天稀有矿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字样,内页的流程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红色代表萃取阶段,蓝色代表提纯阶段,绿色代表成品检测阶段),数据表格里详细记录着127次小试的参数(包括原料用量、萃取剂浓度、温度、时间、产出纯度)。
灯光师在文件上方架1盏柔光面光灯,避免出现反光;摄影师调整焦距,确保文字清晰可辨。
场记板落下后,镜头缓缓推进,从封面扫到内页图表,10秒后完成拍摄,张默确认回放无误,宣布办公区场景的第一个系列镜头拍摄完成。
上午10点30分,团队转移到临时实验室拍摄。
实验室的3台小型设备已经准备就绪——靠门左侧是磁力搅拌器(型号85-2,转速范围0-2μg\/L,可检测17种稀土元素)。
实验员赵芳(化名)穿着白色实验服,戴着一次性手套和护目镜,手里拿着装有稀有矿产原料的试剂瓶(瓶身标注“3号批次原料,稀土总量59.7%,杂质含量0.45%”),准备进行萃取小试实验。
张默对团队说:“咱们先拍实验准备的全景,再拍设备操作的中景,最后拍试剂瓶和数据的特写,要突出实验的严谨性。”
1号机拍摄实验准备全景——赵芳从试剂柜取出500L的分液漏斗、100L的容量瓶、25L的移液管,整齐摆放在实验台上;用电子天平(精度0.001g)称量20.000g的稀有矿产原料,倒入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100L的盐酸(浓度3ol\/L),缓慢倒入烧杯,启动磁力搅拌器,转速调至800rp,开始溶解原料。
镜头完整记录下这些步骤,时长20秒,张默看完回放说:“动作流畅,设备细节清晰,这条过!”
接下来拍设备操作中景——赵芳待原料完全溶解后(溶液呈淡黄色),用移液管吸取25L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量取25L浓度22%的p204-煤油萃取剂,倒入分液漏斗;盖上塞子,双手握住分液漏斗,缓慢摇晃(每分钟摇晃15次,每次摇晃后倒置放气),持续5分钟。
2号机摄影师站在侧面,完整拍摄摇晃过程;录音师收录磁力搅拌器的运行声和分液漏斗的放气声,确保环境音真实。
拍摄完成后,张默说:“摇晃的节奏很标准,放气的细节也拍到了,这条过!”
最后拍特写镜头——3号机对准分液漏斗的分层界面(上层是淡黄色的有机相,下层是无色的水相),赵芳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确认分层清晰后,打开活塞,缓慢放出下层水相,收集到锥形瓶中;再将上层有机相倒入另一个锥形瓶,贴上标签(“有机相-3号原料-22%p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