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教你们做叫花鸡,\"她笑着说,\"要用荷叶包着烤,再埋进热灰里,鸡肉嫩得能脱骨。\"石头咽了咽口水:\"林姐姐,这法子也是陈老伯教的吗?\"林小溪点头,目光望向陈老伯,只见他正望着远山微笑,阳光洒在他银白的头发上,像撒了一把碎金。
秋分时节,林小溪的《山林食材谱》抄本在村里流传开来,甚至有县城的书生慕名前来借阅。陈老伯看着案头堆放的抄本,忽然对林小溪说:\"丫头,你该给这本书刻个印,就叫'溪林山居',如何?\"林小溪一愣,随即笑了:\"好,就听您的。\"
刻章那日,赵秀才亲自提笔写了牌匾,陈老伯则让刘铁柱将牌匾挂在忆仙居门前。\"溪林山居\"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想起第一次见陈老伯时的场景,那个蹲在溪边教她处理野兔的老人,如今竟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导师。
\"以后你就是真正的师傅了,\"陈老伯拍着她的肩膀,\"记住,教别人时要严慈相济,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林小溪点头,忽然看见石头带着几个少年跑来,手里捧着刚采的野莓:\"林师傅,我们给您送食材来了!\"她看着少年们纯真的笑脸,忽然明白,传承的意义不在于技艺本身,而在于让这份对山林、对食材的敬畏之心,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冬至前夜,林小溪带着弟子们为陈老伯举办谢师宴。桌上摆着石板烤肉、野莓酱、叫花鸡,还有少年们亲手酿的野果酒。陈老伯坐在中央,看着满桌菜肴,忽然老泪纵横:\"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收了你这个徒弟。如今看到你们这么用心,就算哪天走了,也能安心了。\"
\"老伯不许说这种话,\"林小溪握住他的手,\"您还要看着我们把'溪林山居'的招牌打到县城、打到京城去呢!\"少年们纷纷附和,陈老伯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期待。烛光摇曳中,师徒们的笑声飘出窗外,与纷纷扬扬的初雪共舞,在静谧的山林中,谱成一曲关于传承与希望的歌谣。
故事的最后,陈老伯的猎刀挂在了忆仙居的墙上,刀刃虽不再锋利,却见证了一段跨越年龄的师徒情谊。林小溪的灶台前,永远为老人留着一把竹椅,每当她研制新菜,总会先盛一碗端给陈老伯,听他用沙哑的声音点评\"咸了\"或\"淡了\",然后相视一笑,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而那些关于食材的知识、关于山林的智慧,如同春日的种子,在少年们的心中破土而出。每当有人问起师承,他们总会骄傲地说:\"我们的师傅,是陈老伯和林师傅,他们教会我们,每一口食物都有它的来处,每一份手艺都有它的灵魂。\"
雪落无声,灶火长明。在这个平凡的村落里,师徒的情谊如同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舌尖与心间,让那些沉淀在山林中的智慧,得以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