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清悦,刚刚坐定,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四处张望。她的目光急切地在人群中穿梭,仿佛在寻找着什么。不多时,她的视线便被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住了。正是程砚秋,他正坐在第二排,与身旁的几个朋友凑在一块儿,低着头,似乎正谈论着什么重要的事情,神情专注。
清悦的目光瞬间被程砚秋牢牢吸引,再也无法移开。她的心中既满是期待,又夹杂着一丝紧张。她满心希望程砚秋能够注意到自己,可又想到自己今日戴着面纱,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担忧,暗自思忖:他不一定能认出我来吧?这般想着,她的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裙摆,指节都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就在这时,李贤环顾了一圈台下众人,而后高声说道:“那就开始吧!”话音刚落,一旁的高公公立刻从袖中掏出一张纸,展开后,只见纸上赫然写着“扩大科举提拔寒门”几个大字。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那张纸,待看完后,顿时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一时间,会客厅内议论声此起彼伏,仿若一阵细密的春雨,纷纷扬扬地洒落。
片刻之后,一位身着素色长袍的公子站起身来,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众人面前。先是恭敬地朝着李贤和清洛行了一礼,而后抬起头,神色严肃而认真地说道:“殿下,王妃,在下以为,扩大科举与提拔寒门,实乃利国利民之举。此举可广纳天下贤才,无论出身贵贱,皆有机会为朝廷效力,如此一来,朝堂之上必能人才济济,为国家之兴盛注入新的活力。再者,提拔寒门子弟,可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天下百姓皆能看到希望,从而更加拥护朝廷。然而,这其中亦存在一些弊端。寒门子弟自幼所受教育资源有限,即便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在处理复杂政务时,或许会因见识、经验不足而力不从心。而且,扩大科举可能会导致科举人数激增,朝廷在选拔与考核上的难度亦会加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鱼龙混杂之局面。”
这位公子刚一说完,一位身着紫衣的公子便大步流星地走上前来。他身姿挺拔,气宇轩昂,拱手行礼后,朗声道:“在下却不认同方才这位兄台所言的缺点看法。寒门子弟虽教育资源有限,但他们往往更加勤奋刻苦,且因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入朝为官后,更能体恤百姓,为百姓谋福祉。至于科举人数激增导致的选拔考核问题,朝廷可完善选拔制度,加强考核力度,如此,必能选拔出真正的贤才。怎能因噎废食,而放弃这大好的革新之策呢?”
紫衣公子言辞犀利,掷地有声,他的一番话,让台下众人再次陷入了沉思,而后又纷纷开始各抒己见,一场激烈的辩论就此展开。而清悦,在这热闹的氛围中,目光却始终未曾从程砚秋身上移开。她看着程砚秋时而专注倾听,时而微微皱眉思考,心中不禁好奇,他对这扩大科举提拔寒门之策,又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呢?
李贤坐在高台上,静静地看着台下众人热烈讨论,目光中透着睿智与思索。他深知,这些年轻才俊们的观点,对于朝廷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而清洛,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暗自感慨这朝堂之事的复杂与重要。她虽身为女子,不便过多参与政事,但这些讨论,却让她对国家的局势有了更深的认识。
随着众人讨论的不断深入,气氛愈发热烈。有人慷慨激昂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有人则冷静沉稳地进行反驳。清悦在台下,心中既牵挂着程砚秋的看法,又被这场激烈的争论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