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程砚秋站了出来,他神情激动,大声说道:“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劝农桑’是为了我大唐的长治久安,即便有困难,我们也应迎难而上,寻找解决之法,而非一味地争论其利弊。”他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众人不禁陷入沉思,争论声也渐渐小了下来。
论策展才意渐明
李贤目光如炬,饶有兴致地凝视着程砚秋,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他微微前倾身躯,神色温和且带着期许,开口问道:“那这位公子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行‘劝农桑’呢?”
程砚秋听闻,先是微微一怔,似是未料到李贤会突然向自己发问。但他旋即镇定下来,唇角勾起一抹自信从容的微笑,整了整衣衫,上前一步,恭敬行礼,而后不紧不慢地说道:“殿下容禀。依在下之见,欲推行‘劝农桑’,首重政令通达。朝廷当明晰法令,使百姓知晓劝农桑之利,以及相应之扶持举措。譬如,减免农桑赋税,在播种、灌溉、收割之时,官府可酌情提供农具、耕牛等助力,如此百姓方能无后顾之忧,踊跃投身农桑之事。”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视厅中众人,见众人皆凝神倾听,这才继续说道:“再者,需重视水利建设。农桑之兴,仰赖水源。兴修沟渠、堤坝,既能防旱涝之灾,又可确保农田灌溉无忧。想那都江堰,自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以来,成都平原便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此乃水利兴农桑之明证。故而,各地当依据地势、水源,合理规划水利工程,使水尽其用。”
程砚秋言辞恳切,神情专注,继续娓娓道来:“此外,农桑之技亦不可忽视。应广集农桑能者,编纂农桑技术典籍,将诸如选种、施肥、防虫等实用之法,传于百姓。同时,派遣农官下乡,实地指导百姓,以提高农桑产出。且鼓励百姓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如此可使良法得以推广,共促农桑之盛。”
“最后,当注重农商平衡。农桑虽为国之根本,然商业流通亦不可或缺。应疏通商路,减少关卡盘剥,使农桑产出之物能顺利流通于市,如此既能增加百姓收益,又可繁荣经济,相辅相成,国家方能昌盛。”
程砚秋这一番话,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如珠落玉盘,掷地有声。厅中的众人听闻,不禁心中感慨万千。有的微微点头,面露赞同之色,赞叹其见识不凡;有的则陷入沉思,似在回味程砚秋所言,思索其中深意;还有的投来敬佩目光,对他的才华钦佩不已。
李贤听闻,眼中闪过一抹惊喜与赞赏,心中对程砚秋的才华更是认可有加。他微微颔首,微笑道:“程公子才思敏捷,见解深刻。果然不凡!”
清悦在一旁,眼中满是骄傲与欢喜,看着程砚秋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风采卓然,心中对他的倾慕又多了几分。她暗自思忖:“程郎果然非同凡响,如此才华,定能在这朝堂之上一展宏图。”
此时,厅中众人对程砚秋的讨论声渐渐响起,赞叹之声不绝于耳。而程砚秋,在众人的目光中,依旧保持着谦逊有礼的姿态,神色平静,仿佛这一切赞誉皆在他意料之中。这场关于“劝农桑”的讨论,因程砚秋的一番言论,在众人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也让众人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多了几分期待与思索……
李贤看着这些年轻才俊,皆是大唐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智慧与见解,将对国家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站起身来,双手微微下压,示意众人安静。待厅中安静下来后,他高声说道:“今日之讨论,诸位皆展现出非凡的见识与才华。‘劝农桑’之策关系重大,我们需谨慎考量,综合各方因素,寻求最佳之法。”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李贤接着说道:“今日天色已晚,大家也都劳累了。日后若有机会,我们再深入探讨这些议题。”言罢,他携着清洛的手,起身准备离开。
众人赶忙起身,恭敬地行礼,目送李贤与清洛离去。清悦满心无奈,只得随着众人一同起身。她临走前,又深深地看了程砚秋一眼,心中暗暗期盼着,下次再有这样的机会,程砚秋能把握住,展现出他的才华。
待众人散去,厅中渐渐安静下来。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宛如一层银霜。程砚秋独自一人坐在原位,望着空荡荡的大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众人方才争论的场景,以及那些关于“劝农桑”的种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