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亦可能以此法治精神,求实态度,于数十百年之后,为此中古华夏的境土,开一段资本主义之先河,奏一曲工业革命之先声。
这天下,非他一人之天下。
止了遐思,陈伯宗面带笑意,对虞世南道。
“卿既乐读《荀子》,更当务求实学,州县之任,最砺人心。”
“卿若能洞烛善恶,为一良令,则天下之官,无不可任。”
“卿其勉之。”
言罢,陈伯宗移目向三人中的最后一个,也是身份最为特殊的一个,来自齐国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的张虔威。
“张卿之姊,乃齐国高阳王之妃,张卿之父,乃齐国刺史。”
“又闻张卿年十二即补州主薄,卿居如此之家,年幼即为官,若在齐,仕宦之途必通,何以南来?”
室中刘行本、虞世南闻言,皆是侧目看向张虔威。
张虔威是个年不足二十,面如冠玉的高大青年,见众人目光各异,却也毫不怯场。
他正襟危坐道。
“家父于臣少时即弃世,高阳王亦为齐娄太后逼杀十三载。”
“齐之官,臣早弃之,此臣与高氏之无瓜葛也。”
“臣少时,世父谓臣张氏之千里驹。”
“张氏在河北亦有势力。”
“今千里驹来投,至尊胡为不喜?”
陈伯宗有所意动,笑道。
“卿在时务策中言,欲求治道,齐国制度多有可法,甚得朕心。”
“然齐之制度既佳,奈何立国二十载即衰,使如君之才南投?”
张虔威作礼道。
“天保六年(555年)之后,齐君即行乱政,于今十八年矣。”
“齐国至今衰而不亡,此齐国制度之用也。”
“而臣所以南来,其理略如刘公。”
他抬手一指刘行本,又道。
“齐国之政大为鲜卑把持,今韩长鸾等秉政,更轻汉臣。”
“臣闻陛下为政无以南北为分,安百姓,抚流亡,极有古贤君之风。”
“去岁闻得陛下科举,取士人无分南北,臣知此即陛下所行求贤之政也。”
“况高欢在时,常语臣下,‘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今齐君无道,暴虐臣民,而皇陈兴复,江南鼎盛,北人皆望王师矣。”
“臣即为臣家所遣。”
“陛下若欲图北,则用臣,否则,请纵臣还。”
陈伯宗站起身来,扶起躬身俯首的张虔威,从容道。
“缓之。”
“卿宜留建康,为朕之官。”
——————
光大七年八月十六。
帝赐宴科第士子于丹阳郡学,召其三甲亲见语之。
有清河张氏子虔威渡江淮而来,应科举,帝悦其时务之策,擢为第三,其日见之。
张虔威盛言齐政衰败、外强中干之状,又请帝北伐,济河北之民于倒悬。
帝以钱谷不备,缓其事,令左右密之,又密其身份,用之为秘书著作佐郎,令其与将军任忠等参详北地形势、人物。
八月十七。
以举人刘行本为福州市舶使、举人虞世南为釜山县令,其余中试者,命吏部铨选补缺。
九月初一。
帝以州郡学校多备,士人渐多,乃命割陈之辖境为江淮、荆湖、川滇、广南、东海五道,各设学政巡检州郡之学。
又欲更崇科举之制,令自光大十年起,各道学政官每三年集道内士人行科举,称为乡试,全国取士四百二十人,其中试者,朝廷授举人出身。
其次年,举人集于建康,由朝廷考选,称会试,取九十人,授贡士。
得贡士后,由天子于宫内设题考之,定其名次,皆授进士功名。
又令北国南投之士人欲科举者,皆于其所居州县所属道,先就乡试。
其年,陈境之内,有州学三十三,郡学一百一十七,为学之士子近七千人。ru2029
u2029感谢支持,换了个写法,下章在明天(24号),用不上学校成本的数据了,大体之前的数据多算了几倍,我说怎么养点学校这么贵,原来是吧设立学校的钱算到日常运营的经费里去了。注:1.本章的三个新人物只有虞世南在历史上比较出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余两个在当时也算还不错的人才。2.新的科举制度模仿宋明,但差得还是很远,估计几十年后还得再改一次。3.文中引了一句高欢的话,隐约可见北齐士人对南朝的态度。
u2029
u2029u2029u2029u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