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禄连忙说道:“那些人要想往上递折子,还需当地官员出面,如今这种情况,上下官员一体,谁会不顾及自己的乌纱帽?”
杨鹤点了点头,但还是面有担忧:“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如今反贼闹的这么厉害……在朝中有门路的也就那么几家……”林延禄小心着、没头没尾的说了这么一句。
然而,但在场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意思,若有人不识抬举,自有反贼破其家的时候。
至于是真反贼还是假反贼……到时人都死光了,又有谁去出头深究呢?谁又敢呢?
众人听完林延禄的话,心下都是生出了一种对其敬而远之的想法。
如此阴狠手段,从林延禄的口中说出,却是这般的轻描淡写。
不过,林延禄的办法虽然不光彩,但却能防微杜渐。
杨鹤没有直接表态,先将目光看向了在座的众人,问道:“诸位同僚以为呢?”
众人不敢与杨鹤的眼睛对视,皆是默默低着头,都是不敢率先表态。
陕西巡抚刘广生见众人沉默,在微迟疑后开口:“如今局面,陕西官员上下一体,若不想罢官问斩,唯有如此行事才能豁免,你们别以为不说话就没事了,要不要李巡按先参你们一本啊?”
闻言,众人目光都看向了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
李应期神色冷峻,缓缓站起身来,目光如刀扫过众人:“本官奉旨巡按陕西,却遇如此祸事,本官不想丢官!”
他先是隐晦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话锋一转:“但若尔等不想保全自家性命与前程,自可大行其是,本官也自当如实上弹章,即便你们攀咬到本官身上,也最多丢了这顶官帽而已!”
说着,他还抬手指了指头上的官帽。
一时间,堂内鸦雀无声,众人浑身渗出冷汗。
在略微沉默之后,众人这才纷纷开口,表示同意依计行事,愿共担责任。
杨鹤见状,终于松了一口气,官位算是暂时保住了。
于是,他当着众人的面,提笔写起了奏疏,洋洋洒洒上千言。
写奏疏的文采颇为华丽,但对陕西的事迹情况却多有粉饰,将民间饥荒轻描淡写为“小民偶失生计”,将流寇作乱归咎于“数股凶寇乘隙而动”。
对延绥、宁夏之事,更是一笔带过,只言“庆贼屡扰边陲,诸将率军击退,困贼于宁夏黄河以北,贼势已衰,正招抚劝降,不日可平!”
然后又写了陕西各大地主士绅、富家豪商踊跃捐粮输财,协济军需,共体时艰,彰显忠义,言“军民上下同心,匪患肃清可期”。
最后,杨鹤更是赞扬天子和表了一番忠心,如“圣君在朝,天下可安”,“誓死剿贼,以报圣恩”之类的。
写完之后,杨鹤将奏疏缓缓吹干,然后递给众人传阅。
众人传阅毕,皆默然点头。
于是,杨鹤命人将奏疏火漆封印,遣心腹连夜快马送往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