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词背后都跟着一串概率:73%居民参与度提升、68%矛盾发生率下降、最醒目的是那个91%——"制度认同度"。
发送前,他点击隐藏文件夹里的"薪火子协议"。
二十个基层公务员的手机同时震动,匿名邮件里躺着《居民议事规则建议模板》,模板最后一行是手写体:"规则不是枷锁,是让火苗烧得更稳的砖。"
下午四点三十三分,翠湖小区广场的木台被雨水洗得发亮。
顾轻语调整摄像机角度时,镜头里闯进一片银发——唐知秋法官正站在木台前,手里举着本《物业管理条例》。"你们不是要夺权,"她敲了敲法条,"是要还权。
权力从哪儿来?
从你们签字的那一刻,从你们讨论的每一分钟。"
掌声像滚地雷般炸开。
顾轻语注意到,台下有穿工服的外卖员在记笔记,有抱孩子的年轻妈妈举着手机录像,连总说"政府管就行"的退休工人老周,都把保温杯搁在脚边,身体前倾得几乎要栽下去。
树影里有人动了动。
顾轻语镜头扫过去,是林昭。
他没穿正装,灰色夹克的领口松着,手里攥着父亲的笔记本。
柳小满最先看见他,喊了声:"林主任!"
人群瞬间安静。
林昭走上木台时,木板发出"吱呀"一声。
他望着台下几十双眼睛,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社区调解拆迁矛盾,那时群众看他的眼神像看消防队员——等着他来灭火。
现在,这些眼神里有了火星。
"我不是来指导的。"他翻开笔记本,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电梯筹资比例养老驿站选址","我是来学习的。"
掌声比刚才更响。
顾轻语拉近镜头,拍下他笔尖落在"电梯分摊建议:楼层每高一层,多承担5%"时的侧脸。
雨丝开始飘落,有人撑起伞,却没人离开——伞沿下的目光,全聚在木台上那个低头写字的身影上。
夜八点五十五分,市委巡视组驻地的灯光刺得吴承远眼睛发疼。
《舆情动态专报》在桌上摊开,头版标题是《我们的小区,我们的规则》播放量破三百万。
往下翻,明远集团的"社区创新基金"、物业经理的"十年账本公示"、甚至郊区村民的"我们也要议事"横幅,像连珠炮似的砸过来。
他抓起座机要拨公安局长电话,电脑突然"叮"地响了声。
匿名邮件的附件是张地图——青萍指数地图上,青阳区的蓝光连成一片,68%的覆盖率刺得他瞳孔骤缩。
地图下方的小字让他手一抖:"群众学会算账那天,遮羞布就再也盖不住了。"
韩砚铭的案卷在抽屉里。
他翻出那份审讯记录,林昭当时说的话赫然在目:"你太懂法了,把法律变成掠夺工具。"现在,那些被他视为"乱民"的群众,正用他最熟悉的法条,撕他最熟悉的遮羞布。
"叮——"
手机震动,是秘书发来的消息:"吴书记,明早公安局长的会......"
他没回。
目光落在电脑屏幕边缘,那里有个淡蓝色的旗袍身影一闪而过。
阮棠的声音轻得像叹息:"系统正在被反向学习......他们开始写自己的剧本了。"
林昭办公室的台灯还亮着。
他望着屏幕上未发送的草稿:"下一步,让规则从会议室,走到菜市场。"窗外的雨下大了,打在玻璃上的声音里,混着隐约的、由远及近的喧哗——是晚归的居民路过小区公示栏,在路灯下踮脚看新贴的《电梯加装意见征集表》。
凌晨五点五十九分,翠湖小区议事厅的窗棂上还挂着雨珠。
柳小满蹲在木桌前,手指抚过桌上的牛皮纸包——是唐知秋法官昨晚塞给他的,说是"给议事会的礼物"。
包装纸有点潮,他轻轻撕开,里面是本《社区自治案例汇编》,扉页有行钢笔字:"规则会老,但执笔的人永远年轻。"
窗外传来晨练的锣鼓声,他抬头望向窗外,东边天际的云不知何时散了,露出鱼肚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