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二十三分,市政府家属院3栋2单元502室。
林昭坐在父亲遗留的老榆木书桌前,台灯暖黄的光晕里,那封从纪检信箱转交来的匿名信被他捏出了褶皱。
信纸边缘毛糙,像是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字迹仓促得能看出笔尖戳破纸背的力道,但“去年有人让我重贴标签”那行字却格外工整,像用尺子比着写的。
他拇指摩挲过信纸上的折痕,系统兑换的“档案管理流程图谱”技能在视网膜上投出淡蓝色虚影。
阮棠的声音从耳后微型耳机传来,带着旗袍布料轻擦的窸窣:“2023年9月,办公厅确实外包了历史档案数字化项目,中标方云文档案服务公司的法人代表,是陈砚舟妻子的表弟。”
林昭瞳孔微缩。
他抽出放大镜,顺着折痕走向一寸寸扫过信纸——右利手特有的从左至右折叠方式,与记忆中左撇子老周习惯性的三折法完全不符。
“不是老周写的。”他低声自语,指节叩了叩桌面,“有人替他投信,或者...老周被人控制了。”
窗外传来第一声鸟啼,他将信纸小心夹进父亲当年的《基层工作笔记》,封皮上“林正国”三个字已经磨得发毛。
抽屉里突然传来震动,是沈清欢的消息:“八点政务中心见。”
上午八点零七分,青阳区政务服务中心档案调阅窗口。
沈清欢把工作证轻轻推过柜台,素色套装的袖口沾着点豆浆渍——是今早出门太急,给送便条的临时工递热豆浆时溅上的。
“区志编修需要核查2023年档案外包项目的验收清单。”她声音温软,指尖点了点申请表上的“常规业务”一栏,“主要确认数字化扫描是否覆盖全部柜组。”
窗口工作人员扫了眼她胸牌上的“青阳区政府”字样,又看了看申请表上盖着的红章,没多问便调出系统。
沈清欢盯着屏幕上滚动的电子目录,指甲在掌心掐出浅痕——7号柜确实标着“已完成数字化”,可阮棠刚才同步分析的结果显示,原始影像文件缺失率高达68%,最后一次访问IP还停在市委内网的固定终端。
“拷贝一份。”她把加密U盘推过去,手腕微颤,“麻烦用高密模式。”
工作人员转身插U盘时,她瞥见对方后颈有颗红痣——和陈砚舟司机后颈的红痣位置一模一样。
上午十点四十一分,市委机关食堂。
赵启年端着餐盘坐下时,不锈钢碗底磕在桌沿发出脆响。
他眼眶发青,显然昨夜没睡好,筷子夹着的鱼香肉丝悬在半空,油星子滴在蓝白条纹的桌布上,洇出个深褐色的圆。
“记得去年十月,档案室来贴标签的临时工吗?”林昭舀了口粥,语气像在拉家常,“灰蓝色工装,戴口罩,说话带江北口音。”
赵启年的筷子“当啷”掉在碗里。
他猛地抬头,喉结上下滚动:“你怎么知道?那天我值班,他问我7号柜是不是要优先处理,我说按顺序来,他就笑了...笑的时候右脸有块疤抽动。”
林昭放下碗,瓷勺在碗里转出细碎的响:“那是陈砚舟的司机。”他盯着赵启年骤然瞪大的眼睛,“他不是来贴标签,是来换盒子。7号柜里的防汛物资档案,早被换成了空壳。”
食堂广播突然响起《走进新时代》的前奏,赵启年的手按在桌下,指节泛白:“你...你有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