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接话:“明年咱们,再在后山多开几亩地,让‘惠民楼’的名声,宣传的得更远,到时候咱也能穿得跟城里人一样!”
晌午大丰收宴开席,几十张桌子拼在一起,跟条长龙似的。红烧肉冒着热气,油光锃亮;蒸馍暄得能弹起来,掰开里面全是气孔;米酒坛子敞开着,酒香飘出老远,引得小孩们围着坛子转。
莫小被拉到主桌,王屠户端着碗酒过来,碗沿还沾着点肉渣:“小小丫头,我干了,你随意!”
王屠户说完直接“咕咚!”一口喝下了去,抹了把嘴:“俺家小子说了,将来要去学堂学习,等着去‘惠民楼’当大管事,比他爹杀猪强!我说他没出息,要当就当比大管事还大的官!”
酒过三巡,有人拉起了琴,调子跑得没边,妇女们却扭得起劲,红绸子在人群里飞,有个大婶的鞋跟掉了,光着脚还扭得欢,说“接地气,扭着更得劲儿”。
莫小坐在角落里,看着眼前的热闹,有人在猜拳,输了的被灌酒,呛得直咳嗽;有人在逗孩子,把红烧肉塞到孩子嘴里,自己笑着看;有人举着馍馍跟邻居炫耀自家的收成:“你看我这大饽饽,发得比你家的大”。
春丫跑过来,把颗最大的枣塞给她:“小小姐姐,先生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咱现在仓廪实了,是不是也算知礼节了?”莫小笑着点头,把枣塞进嘴里,甜意从舌尖漫到心里。
夕阳西下时,人们渐渐散去,带着分到的新粮,哼着不成调的小曲。
莫小帮着村里人收拾碗筷,听见老村长跟村民们说:“明年咱们争取到‘惠民便民’再添个打谷机,保准比现在快十倍!到时候再请个说书的,给大伙讲《三国》,让孩子们也听听。”
莫小抬头看了看天,晚霞把云彩染成了金红色,像一块巨大的绸缎。风里满是粮食和泥土的香,混着远处传来的牛叫声,这就是大家伙儿说的:“好日子!”,可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都是实实在在堆在仓里的粮食,是老百姓脸上淌不完的笑,是孩子们手里攥着的甜枣。
回家的路上,莫大柱扛着个空酒坛子,脚步有点飘,跟莫小说:“小妹,明年丰收节,咱们可以请个戏班子,最好是能演些耳熟能详的,俺听村里人说都可爱看了。”
莫小瞅着莫大柱被酒熏红的脸,笑着说:“只要明年收成更好,别说戏班子,就是请个马戏团来都成,让猴子给你表演翻跟头。”
莫大柱嘿嘿笑起来,脚步都轻快了不少,空酒坛子晃悠着,发出“咚!咚!”的响,像在为这丰收的日子打节拍。
‘惠民楼’后院帮工伙计们,总是起的得比别处早。寅时的梆子刚敲过,莫大柱就揣着个粗布帕子往厨房钻,老远就听见蒸笼“滋~滋~”冒白气。莫大柱军营也没啥事也在‘惠民楼’后院帮忙,他撸起袖子,露出结实的胳膊,帮着帮工伙计把刚蒸好的肉包往竹屉里挪,帕子往额头上一抹,全是湿乎乎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