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织就的重逢
林野在旧物仓的阴影里站了足足十分钟,指尖还残留着那本牛皮笔记本封面的粗糙触感。方才触碰到封面时,一股细碎的电流突然窜过指腹,笔记本扉页上原本空白的地方,竟缓缓浮现出几行淡蓝色的字迹,像被露水晕开的墨痕:“第三次月圆夜,梧桐巷37号的老钟会敲响十三下——别错过你本该记得的事。”
他猛地回头看向旧物仓的门口,夕阳正斜斜地卡在门框上,将灰尘染成金红色。方才那位戴毡帽的老人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挂在墙角的铜铃还在轻轻摇晃,发出“叮铃”的脆响,像是某种无声的提醒。林野握紧了笔记本,封面上烫金的“星图”图案在暮色里泛着微光,那图案他总觉得在哪里见过,却又像被浓雾笼罩般,怎么也抓不住具体的记忆。
回到出租屋时,窗外已经飘起了细雨。林野把笔记本摊在书桌上,台灯的暖光落在那些淡蓝色的字迹上,字迹边缘还在微微闪烁,像是活的。他翻到第二页,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树下站着一个穿白色连衣裙的女孩,背对着镜头,手里举着一个用星子形状的玻璃片拼成的风铃。风铃声仿佛能穿透照片,林野的耳边突然响起一阵清脆的叮当声,伴随着女孩轻柔的声音:“林野,你看,这是我们一起做的‘星轨风铃’呀。”
心脏猛地一缩,林野捂住胸口,那些被遗忘的碎片开始在脑海里翻滚。他记得自己小时候确实住在梧桐巷,记得巷口有一棵老梧桐树,却不记得有这样一个女孩,更不记得“星轨风铃”。他翻遍了笔记本的每一页,后面都是空白的纸页,只有扉页的字迹和夹着的照片,像是从时光缝隙里掉出来的礼物。
接下来的几天,林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梧桐巷。如今的梧桐巷早已不是记忆里的样子,老房子大多被翻新成了网红店铺,只有巷尾的37号还保持着旧貌——那是一栋两层的青砖小楼,门口挂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铜钟,钟摆早已停摆,钟面上的数字也模糊不清。林野试着敲了敲铜钟,钟声沉闷而沙哑,像是沉睡了很久。
他向巷子里的老住户打听37号的情况,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告诉他,这栋房子几十年前住着一对姓苏的夫妇,他们有一个女儿叫苏晚,和林野是同龄的玩伴。“后来呀,苏晚家搬走了,听说去了很远的地方。”老奶奶叹了口气,“不过奇怪得很,每年第三次月圆夜,总有人看到37号的灯亮着,还能听到风铃声,可第二天去看,房子还是锁着的,里面积满了灰尘。”
林野的心沉了一下,第三次月圆夜——还有三天就是农历十五,正好是这个月的第三次月圆。他回到家,把笔记本放在窗边,月光落在照片上,女孩的裙摆边缘竟泛起了淡淡的银光。林野突然想起,自己的抽屉里有一个旧盒子,里面装着小时候的玩具,他翻了很久,终于找到一个星子形状的玻璃片,边缘有细微的裂痕,和照片里女孩手里的风铃碎片一模一样。
月圆夜那天,林野提前来到了梧桐巷37号。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他坐在37号门口的台阶上,怀里抱着笔记本,手里攥着那个玻璃碎片,等待着午夜的到来。
十一点五十九分,月光突然变得格外明亮,照在37号的铜钟上,铜钟表面的锈迹开始一点点褪去,露出里面锃亮的金属光泽。十二点整,铜钟突然自己晃动起来,“当——当——”的钟声在巷子里回荡,一下,两下……整整十三下。
第十三下钟声落下的瞬间,37号的门“吱呀”一声开了,里面透出温暖的灯光。林野站起身,心跳得像要跳出胸腔,他握着玻璃碎片,一步步走了进去。
客厅里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却摆放着熟悉的家具——一张木质的茶几,上面放着两个彩绘的陶瓷杯;墙上挂着一幅手绘的星图,星图上用红线标注着几条轨迹;而在窗边,挂着一个风铃,风铃上缺了一块玻璃片,正好和林野手里的碎片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