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发现的异常探测信号,如同一滴冰水落入滚油,在程长赢心中炸开。山本教授看似学术的提问,竟与针对核心算法的网络探测如此精准同步?这绝非巧合。会场内,关于是否将泛大洋科技提出的封闭加密协议纳入标准的辩论正趋于白热化,唇枪舌剑,气氛紧张。而程长赢此刻却意识到,一场更隐蔽的战争,已在网络空间的阴影下悄然交火。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现在不是追究山本的时候,首要任务是在公开战场上打赢标准之争。他深吸一口气,举起手示意发言。主席点头后,程长赢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泛大洋的代表,然后望向全场。
“主席先生,各位代表,”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关于数据安全接口的加密协议,我方完全认同其极端重要性。安全,是智慧城市的基石,不容有任何妥协。”
他先肯定了对方议题的重要性,这让一些支持泛大洋的代表稍稍缓和了神色。但程长赢话锋随即一转: “然而,正因为其至关重要,我们更应谨慎选择。一个封闭的、单一厂商主导的加密协议,即使它本身足够安全,但其排他性是否会为未来的智慧城市埋下新的‘数据孤岛’隐患?是否会无形中提高所有参与者的技术门槛和成本,尤其是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
他点出了问题的核心——不是技术优劣,而是生态锁定的风险。几位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长赢国际坚信,开放和协作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主流。”程长赢继续说道,“因此,我方反对将任何单一、封闭的协议直接写入标准附录。但我方也理解泛大洋科技对安全性的关切。”
说到这里,他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方案,这也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折衷艺术”: “我方提议,由本次会议发起成立一个开放的、中立的‘智慧城市安全协议联合工作组’。邀请ItU专家、各提案方、顶尖的密码学学者以及独立的网络安全机构共同参与。工作组的目标,不是采纳现有某个专利协议,而是基于各方的优秀实践,共同研讨并制定一套全新的、开源的、经过严格数学证明和实践检验的加密协议标准。”
这个提议,看似退让,实则高明。它避免了在当下陷入具体协议的无谓争论,将问题提升到一个更宏观、更合作的层面去解决。它尊重了各方对安全的关切,又坚持了开放的原则,更将制定未来规则的主导权,从一家企业转移到了一个中立的国际组织框架下。
“在此期间,”程长赢补充道,“为确保标准制定进程不受影响,标准正文中可以只定义加密接口的功能要求和安全等级,暂不规定具体实现方式。各厂商可沿用自身成熟且符合要求的方案,待联合工作组推出新标准后,再行过渡。”
会场内响起一阵议论声。这个方案照顾了多方利益,显得公平且具有建设性。许多中立代表,包括一些原本倾向于泛大洋方案的欧洲代表,都露出了思索的表情。成立联合工作组,意味着大家都有机会参与规则制定,而不是被动接受。
泛大洋的代表脸色变得难看。他们原本想强行塞入自己的私货,却被程长赢四两拨千斤,引向了一个公开博弈的舞台。在那样的舞台上,长赢的开源生态和技术号召力,显然比他们单打独斗更有优势。
经过短暂的激烈讨论和主席团的斡旋,大会最终采纳了程长赢的折衷方案——成立联合工作组,标准正文暂不锁定具体协议。
这一回合,程长赢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长远布局,成功化解了对手的攻势,并将标准制定的方向引向了更有利于己方的轨道。表面上看,是妥协;实质上,是战略性的胜利。
接下来的会议进程相对顺利。在程长赢的积极推动和下,会议确定了标准框架的核心原则,其中大量吸收了“天工oS”倡导的开放、协同、智能等理念。虽然具体技术规范还需后续会议细化,但大方向已经明确。长赢国际作为核心贡献者之一,其影响力得到了确立。
会议结束后,程长赢成了会场内的焦点,被众多代表围住祝贺和交谈。他从容应对,但眼角的余光始终在搜寻那个身影——山本教授。然而,山本不知何时已悄然离开了会场。
返回酒店的路上,团队成员都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兴奋中。唯有程长赢和陈墨面色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