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健身的深入了解,各位皇帝逐渐形成了各自鲜明且固执的训练风格。
朱元璋是纯粹的“力量至上主义”者。他的训练菜单里几乎没有有氧,全是深蹲、硬拉、卧推三大项,以及各种形式的农夫行走、翻轮胎(用小号轮胎替代)。他追求绝对的力量增长,认为“力气大才是硬道理,那些弯弯绕绕的(指瑜伽、普拉提)都是娘们练的!” 他的训练伴随着沉重的喘息和偶尔因为力竭而发出的低吼,充满了原始的爆发力。
乾隆则是“形体与气质美学派”的代表。他几乎只待在瑜伽室和普拉提床旁。他定制了绣有暗纹龙形的丝绸瑜伽服,训练时要求背景播放宫廷雅乐。他的每个体式都力求舒展、延展、充满美感,尤其注重核心控制与平衡感。他追求的不是肌肉围度,而是“修长挺拔,气韵流动”的体态,认为这才是符合帝王身份的健身成果。
李世民奉行“全面发展,均衡训练”的原则。他的训练计划包罗万象:力量训练夯实基础,有氧运动提升心肺,柔韧训练防止僵硬,甚至还尝试拳击、击剑等对抗性项目。他善于将古代武术中的一些发力技巧与现代训练相结合,训练效果显着,体能全面提升,仿佛重回当年跃马扬鞭的岁月。
嬴政是“数据化、标准化训练”的践行者。他为自己制定了极其详尽的《标准化周训练计划表》,精确到每分钟该做什么动作、做几组、几次、重量多少、心率区间控制在多少。他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绝不超量,也绝不偷懒。他使用运动手环记录一切数据,并定期进行体测,用图表分析训练成果与计划偏差。他的训练如同一场精密的科学实验,高效,但缺乏激情。
健身房丰富多彩的团体课,成为了各位皇帝风格碰撞的新舞台。
动感单车课上,朱元璋把单车当成了战马,跟着音乐节奏疯狂蹬踏,面目狰狞,汗如雨下,嘴里还无意识地发出“驾!驾!”的催促声,引得旁边会员侧目。乾隆则勉强坐在单车上,努力保持上半身挺拔,蹬踏动作轻缓,试图在狂野的音乐中维持一份优雅,显得格格不入。李世民很快跟上教练的指令和节奏,享受这种集体运动的氛围。嬴政则皱着眉头记录着课程的节奏变化,认为“音乐分贝过高,节奏变化缺乏逻辑,不利于标准化心率控制”。
尊巴课上,朱元璋的动作活脱脱是军体拳和民间秧歌的结合体,刚猛有余,柔美全无。乾隆则试图将尊巴动作进行“中国古典舞”式的改良,举手投足间讲究“圆融”与“意境”,可惜完全跟不上节拍。李世民凭借良好的协调性,很快掌握了基本舞步,跳得有模有样。嬴政……他站在角落,试图将复杂的舞步分解成若干个“标准化动作单元”进行学习,结果自然是手忙脚乱,最终选择放弃,转而记录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
普拉提课上,乾隆终于找到了主场。他核心稳定,动作精准,姿态优美,连教练都赞叹不已。朱元璋试了一下,觉得“太憋屈,使不上劲”,干脆在旁边练起了俯卧撑。李世民认真练习,感受着深层肌肉的发力。嬴政则对普拉提器械的精准调节和强调控制的特点非常欣赏,认为其“暗合标准化原理”,是唯一他能全程跟上并给予好评的团体课。
各位皇帝在健身着装上的选择,也完美体现了他们的个性,成为健身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