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规则不能多。”沈逸收起笔,“我们要提炼出最关键的几条原则,让它们变成本能反应。就像呼吸,不需要思考,自然发生。”
林悦忽然举手,“那……能不能先从小范围试点?比如突击组和辅助之间先建立一套默契机制?”
“可以。”沈逸调出下一阶段草案框架,“第一阶段,双人组合训练,限定场景下进行无指令对抗;第二阶段,三人小组在复杂环境中完成目标突袭;第三阶段,全队进入混沌推演,完全脱离指挥链运行。”
陈宇冷笑一声,“听起来像是要把我们都变成机器人。”
“恰恰相反。”沈逸看着他,“机器人只会执行命令。我们要的是人在失去命令后,依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句话落下,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
林悦低头翻着手里的记录,忽然低声说:“其实……我今天也有问题。那个假指令出现时,我虽然识别出来了,但还是犹豫了一下才继续治疗。我在等确认,哪怕知道不该等。”
沈逸看向她,“这是习惯。过去我们太依赖清晰指令,一旦信息模糊,第一反应就是暂停。但现在不行了。AI已经开始模仿真实选手的心理诱导打法,如果我们还停留在‘等命令—执行’的模式里,下次遇到更强的对手,破绽会被撕开。”
陈宇摸了摸后颈,声音低了些,“职业赛里确实有队伍专门设计这类陷阱。表面是强攻,其实是逼你暴露阵型重心。我们以前吃过亏。”
“现在轮到我们防住了。”沈逸走到战术板前,擦掉之前的站位图,重新画出一个松散却相互呼应的结构,“下一阶段训练不再设定标准流程。每一场对抗,你们都要自己定义优先级、分配资源、应对突发状况。我会观察,但不会干预。”
林悦抬起头,“那你呢?你在做什么?”
“我在看数据。”沈逸回到主控台,调出尚未提交的训练方案界面,“你们在场上练怎么打,我在后台练怎么读人。每个人的决策模式、风险偏好、应激反应,都会被系统记录并建模。我要让这套体系能在关键时刻预判你们会怎么做——不是控制,是理解。”
陈宇站在原地没动,眼神复杂地看着那块写着“认知同频”的白板。
“说实话,我还是觉得这东西虚。”他缓缓开口,“但有一点我没忘。上次混沌训练结束时,有个新人在信号断了的情况下,不仅传了坐标,还顺带标出了敌方可能的埋伏角度。他没学过高级战术,但他懂我们要什么。”
沈逸轻轻敲了下桌面,“因为他已经在试着和我们想一块去了。”
林悦合上设备,站起身,“那我回去改协议。新版本可以加入轻量级意图标记功能,帮助识别队友的潜在动作倾向。”
“等你消息。”沈逸点头。
陈宇没走,反而走近了几步,“如果真要做到你说的那种程度……以后的比赛,是不是连我都看不出你们的套路?”
沈逸看着屏幕上的草案,指尖悬在“提交”按钮上方。
“不只是你看不出。”他说,“连我们自己,也可能不知道下一秒会怎么出招。”
他的手指落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