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凉风扫过老街,林默棋艺馆的“古今棋理堂”里,悬着幅巨大的“理之脉络图”,从先秦的“弈道”到星际的“共生论”,线条在林默的棋理处汇成节点,像条跨越时空的河,在此拐出温柔的弯。周明轩站在图前,看着周承宇将新破译的“甲骨文棋辞”补在源头,辞意与林默的“守中致和”隐隐呼应,像古人隔着三千年在点头。
“爷爷,哲学家发现,苏格拉底的‘辩证术’与太爷爷的‘攻防论’,内核都是‘理越辩越明’,”周承宇指着图上的交叉线,“他说‘理是老祖宗种的树,咱们不过是浇浇水’,原来真能贯得了古今。”周明轩的指尖划过泛黄的古籍抄本,纸页的脆响里藏着股熟悉的韧,突然想起2090年的立秋,全球学者在老街办“棋理溯源会”,林默的虚拟影像笑着说“我就知道,道理早被古人嚼透了”,那时的顿悟与现在的风声重叠,都是贯通时空的明。
赵淑兰的藤篮里装着“贯理棋”,是用承载古今之理的物件做的:竹简“帅”刻着《论语》的“和为贵”,活字“马”印着《孙子兵法》的“不战而胜”,芯片“炮”存着外星文明的“平衡论”,每颗棋子都能投射对应的理之原文。老人把棋子分给争论的学者,看着他们用竹简“帅”印证“守中”之道:“林老师当年总说,‘理要是断了代,就成了没根的花’,”她指着芯片里跳动的光,“你看这流,从古到今都没停过。”
穿汉服的苏晚带着团队在编纂《古今棋理通纂》,书中将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棋理拆解后,发现“阴阳相生”“物极必反”“求同存异”是共通的骨架,而林默的棋理恰是这骨架最鲜活的血肉,像条主线,串起了散落的珍珠。“这就是林默先生说的‘理贯古今’,”苏晚翻着不同文明的理之残卷,“七十年的琢磨,早把棋理酿成了文明的血脉。”
林思棋的“时光棋廊”里,新添了“昭昭贯古今展”。展厅的环形屏上,滚动播放着“理之对话”:孔子与柏拉图隔空论“和”,林默与外星智者探讨“守”,画面虽异,眼神里的通透却同。最中央的展台是个“理之秤”,左边放着甲骨文,右边摆着星际协议,秤杆始终平的,提示牌写着:“理无新旧,秤在人心。”小姑娘把老槐树的叶子放在秤上,两边的光影突然同时亮起,说:“太爷爷说‘草木都懂的理,才是真道理’,您看这秤,从来不骗人。”
午后,“全球古今理汇”在凉风里进入高潮。历史学家用棋理解读王朝兴衰,未来学家借棋理推演文明走向,当外星学者用光影画出“他们的理”,竟与《易经》的“太极图”重合,堂内突然响起会心的笑,风声都仿佛轻了些,像古今的理在击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