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霆野握住孟沅的手,两人的手背上都已布满了岁月的纹路,但交握的力量依然温暖而坚定。他们不再需要过多的言语,彼此的眼神已说明一切。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个他们亲手参与创造、倾注了爱与智慧的“互助小院”,就是他们最美的故乡,是生命黄昏中最绚烂的霞光。
橘猫终于被小孙女“捉”到,温顺地趴在她怀里。予宁举起相机,捕捉下这四世同堂。
刘老师和陈奶奶的加入,像在“互助小院”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两颗石子,漾开的涟漪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刘老师的“小院讲堂”起初只是三五位有兴趣的老人参加,讲些简单的历史故事或养生常识。但刘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懂得深入浅出,又极有耐心,很快,讲堂的人气旺了起来。她发现老兵们对战争史有着切身的体会和独特的视角,便巧妙地将讲堂变成了“互动沙龙”,她讲述宏观的历史背景,老兵们则补充鲜活的一线细节。
一次讲及抗美援朝的某次战役,李老爷子生前所在部队曾参与其中。几位了解情况的老兵你一言我一语,补充了许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细节——冰雪严寒中战士们如何用体温焐热枪栓,炒面和雪是如何的味道,战友之间的生死托付……讲到动情处,几位硬朗了一辈子的老兵也不禁眼眶湿润。刘老师认真地听着,记录着,她说:“这不是我在给你们上课,是你们在给我,给历史补上最真实、最宝贵的一页。”
这种精神的碰撞与交融,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和被需要。他们不再是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宝贵记忆的活载体。予宁回来看望父母时,听闻此事,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价值。她利用自己的专业设备,开始有计划地录制这些老兵的口述历史,准备整理成珍贵的影像资料。
陈奶奶的手工组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她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仿佛能变魔术一般,普通的红绳、碎布、彩纸,经她摆弄,就能变成栩栩如生的中国结、憨态可掬的布老虎、寓意吉祥的剪纸窗花。起初只是小院里的阿姨们跟着学,后来连刘大山等几位老兵也饶有兴致地围拢过来,试着编个简单的手链,或者剪个红五角星。
陈奶奶的到来,不仅丰富了大家的日常生活,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院的经济微循环。孟沅帮着将大家做好的精美手工艺品拍照,通过“老兵之家”的平台和予宁的社交网络账号进行展示和义卖。这些承载着温暖与匠心的小物件,意外地受到了不少城里人的喜爱。获得的收入虽然不多,但足以支付手工材料的费用,结余部分则作为小院的公共活动基金,或者给老人们发点小小的“辛苦费”,这让参与的老人成就感倍增。
“没想到我老婆子这上不得台面的手艺,还能换钱,还能让大家这么高兴!”陈奶奶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菊花。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救济的五保户,而是凭自己的技艺赢得尊重和认可的“技术顾问”。
小院的这种活力与创新,也反馈到了村庄。村支书老杨时常带人来参观,不无自豪地展示着这个“村里的宝贝”。他看到小院的老人们不仅能自理,还能创造价值、传承文化,深受触动,开始更积极地谋划如何利用本村资源,发展适合老年人的乡村产业,让更多老人能“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