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重要的诏令,则是内朝根据帝王的意见商讨起草,修订,交由外朝确认,下发……
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体系,不仅某种意义上加强了昭武帝的权力。
帝国行政权力的高效,在日后也快速的拓展开来。
云层上,女主播的话语,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昭武帝推行的‘内外朝’制,实际上就是三省六部制度的雏形。”
“他没有推翻原有体系,反而在内部孕育了一个更为高效,贴近皇权的决策中心。”
“更为主要的是,这套制度清楚的划分了决策、审核、执行三大权力,为日后更为成熟的‘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
!!!!
嬴政瞳孔地震,仿佛明白了什么。
这套制度设计的精妙,可以说不亚于‘三公九卿’制度。
而且,更进一步的让君主的权力能够集中,相当于断了丞相的一部分权力。
对于他这样的帝王来说,诱惑力相当大的。
这么说了,更进一步的‘三省六部制’,相反并没有分帝王的权柄?
而是能够更有效率的发挥了皇帝权柄,巩固了君主的威权。
而天幕上方,主播的话语还在持续着。
“中书省(源于内朝草诏出令之职能)负责决策草诏,门下省(源于内朝审核驳正之设想)负责审核封驳,尚书省(由外朝丞相体系演化而来)负责统筹执行。
其下再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管理国家事务。
这套体系权责分明、相互制约,成为诸夏古代官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这场发生在昭武年间,由一场洪灾所引发的——‘内外朝之议’!”
虽说,这‘内外朝’制在后来评判上确实很好。
但在昭武帝提出的时候,自然是引起了更多的反对浪潮。
“不可,陛下!”
有官吏意识到不对劲,赫然驳斥道,“丞相、九卿乃国之柱石,名正言顺。”
“如今,这奏章要先经‘内朝’方能呈陛下,岂不是多此一举。”
“而且,如此一来,外朝百官形同虚设,国将不国啊。”
不满,在此刻油然而生,那名官吏郑重的说道:“陛下,此非革新,实乃……实乃……”
最后,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没有继续敢将最后的话说出口。
但‘权归私门’的不满意见,已经不言而喻。
一些依靠资历和旧制稳固地位的博士官也纷纷附和。
“臣等亦觉不妥!选官重才干而轻德行学问,岂非舍本逐末?”
“内朝官员品秩不高,却可预闻机要,甚至草拟诏令,此非幸进之门乎?”
然而,更多敏锐的官员,尤其是那些在旧制下难有出头之日的年轻才俊,却看到了机遇与必要。
“老大人过虑了。陛下明鉴,设立内朝,非为取代外朝,实为补其不足,增其效能。”
萧何骤然出列,他开口旗帜鲜明的表达了支持。
一时间,朝堂上的局势亦是在此刻瞬间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