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这位老大臣所说的,自然有其道理。
但其中关键,在于昭武帝受够了‘三公九卿制’的臃肿和人浮于事。
帝王的面色露出不悦,他没有驳斥,相反一位看明白帝王所想的郎官,则是灵机一动,率先出列:
“老大人此言差矣,祖宗之法,也是需要因地制宜的!”
“昔日秦国地处边陲,疆域又不过千里,事务单一,三公九卿制处理起来,自然游刃有余。”
“昔如今四海一统,政令需要达于四海,此次洪灾之事,已经暴露了不少短板,臣以为是时候变‘旧制’革新之时了。”
有郎官开口,亦是有几人站出来附和那名郎官的话。
“臣附议!地方郡守常感政令迟缓,错失良机!”
“臣亦附议!中枢决事,往往陷入文牍往返,效率低下!”
以至于出言的老臣脸色颇为难堪,不免开口说道:“不过是些许官吏问题罢了,罢免一些即可,何至于动摇上下根本。”
“我大秦官制,承袭于孝公开始,历经惠文、武、昭襄先亡不断完善,方有今日一统之盛!”
“此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臣是为了大秦基业考虑啊!”
说着,他朝着昭武帝郑重一拜,“还请陛下,三思而行。”
朝堂上面,革新和守旧的观念,开始激烈碰撞。
就当所有人争论不休的时候,昭武帝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好了。”
帝王一开口,一下就平息了所有喧嚣。
“诸卿所言,皆言之有物,”
昭武帝先是肯定了大臣们的话,然后话锋一转,随即说道:“然,祖宗之法,维系江山国本,不可轻废。”
“只是,时移世易,为江山社稷、子孙万代计,亦不可墨守成规,坐视弊端丛生。”
“所以,朕决意行‘内外朝’之制,先从中央开始,小步试行!”
天下官制,昭武帝没有全盘变动的想法。
而昭武帝的选择,是变革上层建筑。
那么,何谓‘内外朝’制度呢?
其中含义就是,外朝继续以丞相为百官之首,统领三公九卿和天下郡县。
然后其职权的话,在于帝国日常行政事务的执行和官吏。
不管是赋税征收、律法实施、户籍管理、常规工程,都要外朝按照既定章程办理。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内朝’了。
“军国急务、重大决策、机密事宜,若是按照‘旧制’上报,九卿合议必当延误战机,错失良机。”
帝王话落,骤然说道:“故而,朕将在禁中设立‘尚书台’,是为内朝。”
内朝的人员机构,在昭武帝的安排下,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作为内朝官员,不看重资历学问,而重才学、干练和忠诚。
年轻的郎官、博士,乃至于地方卓越官吏,都有机会进入‘内朝’,加‘尚书’、‘侍中’、‘给事中’等衔,入值禁中组成内朝朝廷。
而最主要的就是天下奏章,需要先送内朝,由内朝官员先行阅览,再附上处理意见,呈于帝王。
军国大事、灾异急政,制度改革,都会从帝王和内朝官吏商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