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帝用最严苛的公正,堵死了人情徇私的一切缝隙。”
画面缓缓推进,镜头接着拉近到了贡院内。
无数士子按不同科目分区而坐。
有人奋笔疾书《秦典》、《昭武律》,此为明法科;有人摆弄算筹,演算复杂的田亩和赋税,此为明算科。
有人阐述农时水利,病虫害防治,此为明农科;也有人引经据典,但所引皆是兰台新注的儒家经典,此为明经科。
等到收卷之后。
弥封官用厚纸将考生姓名籍贯严密糊住,动作一丝不苟。
接着,数名书吏用统一的朱笔,将原卷一字不差地重新誊抄。
朱卷被送入阅卷房,考官只能看到这毫无个人痕迹的副本。
现实,大秦。
嬴政的目光,不由得看向群臣。
李斯、王绾乃至于隗状,冯去疾等,又有哪个不是因为‘伯乐’举荐。
又或者因为‘军功’,亦或是‘名望’立于朝堂上的呢?
大秦如今的选官体系真的合理吗?
若是合理的话,又岂会导致十多年后大秦官僚体系的崩溃呢?
而天幕画面上,那一幕‘糊名眷录’的场景,也让他想到可以避免百官结党营私。
举荐弊端,亦是从此不复存在。
‘大考’的题目,列的也相当有意思。
有论荆楚大水之后,如何以工代赈,并建立长效水利防御体系的。
另一题,则是论对匈奴‘盐马互市’,如何设置关卡,既能互利,又能严防军械外流?
这些题目,让士子们能够发散自己思维,给出相对合理的国策意见。
!!!
淳于越的脸色难看,尤其是他看到天幕上‘明农科’的考题。
“居然……居然以水利、算术并列于经义……此非有辱圣人乎?”
在淳于越眼中,这是以‘术’驭‘道’,乱纲常也。
可惜,他再怎么无能狂怒,也无法阻止天幕中士子参与‘大考’,百家都归于昭武帝治下的一幕。
“从此以后,帝国的士人不用依赖贵族,依附他人才能够获得任用。”
“只要通过‘大考’,就能够凭借一卷策论,立于朝堂之上。”
画面的最后,成千上万的士子在贡院前跪下,伏地叩首。
阳光洒下,照在那座“兰台石室”上。
小紫苑缓缓抬起头,声音低沉而庄重:
“公平,从这一刻开始,不再只是理想化的,而是能够实现的。”
“在‘大考’完善不久,一场好大的文化工程开始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台修典’。”
画面上,数百名来自不同学派的学者伏案工作。
一部分人正在为《诗》、《书》等经典撰写新的注释,每一句注解都围绕着“大一统”与“以民为本”的核心。
他们编纂的《六经新注》书稿堆积如山。
另一部分人,则在整理农家经验、墨家技巧、算学原理,编纂《昭武农典》、《工开万物》、《九章算术》等书籍。
昭武帝的第二个十年,可以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和‘人心’归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