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3 章 直接供货(1 / 2)

隔天一早,她通过赵明远的关系,联系上一位专修古建的陈老先生。

电话里,老先生声音沉稳:“修老宅子急不得,得先看看筋骨。”

三日后,陈老先生带着徒弟上门。老人约莫六十,头发梳得整齐,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胳膊底下夹着个皮尺。

小徒弟二十出头,背着个大帆布包,里头丁零当啷响,像是装满了各种工具。

沈秀兰领着他们在院里转。陈老话不多,眼神却锐利,手指时不时划过斑驳的廊柱,或是蹲下身,捻起一点墙根的灰土搓一搓。

小徒弟则忙前忙后,拿着个本子飞快记录,又用长尺仔细测量每一处构件的尺寸。

“沈同志,您这院子,格局是好的,正经的四合院,但年头久了,毛病都藏在里头。”

陈老站在正房屋檐下,指着几片颜色稍新的瓦片,“这里后来补过,但没补对路子,防水没做好,椽子怕是已经糟了。”

他让小徒弟搬来梯子,亲自爬上去查验。下来时,他手里捏着一小块朽木,神色凝重:“您看,雨水顺着缝儿往里渗,木头都烂了,再不整治,往后就是大麻烦。”

这一查便是整整七天,师徒二人每天早早到来,日落才走。

他们查遍了每一间屋子,从正房到东西厢房,连倒座房和垂花门都没放过。

小徒弟甚至钻进了狭窄的屋顶夹层,出来时满头满身的灰。

沈秀兰让王桂兰每天给他们沏好茶,备上点心,但陈老多数时候只是谢过,注意力全在那座宅子上。

最后那天下午,陈老在院里的石凳上摊开一叠手绘的图纸和密密麻麻的记录。

夕阳给他的白发镶了道金边。

“沈同志,方案我做出来了。”他推了推老花镜,手指点着图纸,“头等大事是屋顶,瓦要全部起下来,检查椽子和望板,该换的换,防水得用传统的桐油石灰砂浆,一层层做扎实了,最后再把挑好的合瓦铺回去,脊兽也得重新安放稳当。”

他又指向廊柱和山墙:“这几处主体结构也得加固,尤其是西山墙,里头有点空鼓,得想办法灌浆补强,这些都是治本的活儿,急不得,也省不得。”

沈秀兰接过方案,纸张上是他工整的毛笔小楷和细致的结构草图,每一项都列得清清楚楚。

她注意到预算数目不小,但每一笔钱该花在哪儿,都明明白白。

“陈老,就按您说的办。”她没有任何犹豫,“需要什么材料,找什么样的人,您尽管开口,我只求一点,要修,就把它修好,修踏实了。”

陈老脸上露出这些天来第一个舒展的笑容,那是一种遇到知音的欣慰:“沈同志是真心疼惜老物件的人,您放心,这宅子有灵性,您对它好,它就能再立一百年,庇佑子孙。”

送走陈老师徒,沈秀兰独自站在暮色渐合的院子里。

她仰头望着那些历经风雨的屋脊飞檐,心中一片宁静。

修缮四合院的方案在沈秀兰心中落定,那份踏实感尚未持续多久,津门店每日传来的销售数据就让她重新绷紧了神经。

生意火爆是好事,但每天巨大的食材消耗量像一块巨石压在她心头。

尤其是看到后厨报上来的采购单,价格波动明显,品质时好时坏,她眉头不自觉地蹙紧。

这天下午,她特意让李卫东从津门捎回一批最新送到的蔬菜。

就在四合院尚未动工的老厨房里,她挽起袖子,亲自清洗摘拣。

菠菜的叶子明显发蔫,边缘带着不自然的黄褐色;蘑菇大小不一,伞盖破损的居多,捏在手里感觉水分流失严重。

王桂兰在一旁帮着收拾,拿起一根黄瓜看了看,轻轻叹了口气:“这瓜,看着就没啥精气神儿,早些年咱老家自己种的,顶花带刺,一口下去满嘴清甜,哪是这样的。”

母亲这句无心的感慨,像一道亮光划过沈秀兰的脑海。

“妈,”她转过头,声音沉稳,“您老家那边,现在还有像您说的那样种菜的人家吗?”

王桂兰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有!怎么没有!老赵叔,就是村东头那个倔老头,一辈子就认死理,不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肥,就守着他那点农家肥,种出来的菜瓜果,味儿正!还有山脚下的李婶,伺候她那片蘑菇棚就跟伺候孩子似的……”

沈秀兰仔细听着,心里有了主意,靠批发市场,终究受制于人。

要想把秀兰火锅这块牌子立得稳,立得长久,必须把最根本的食材命脉抓在自己手里。

她没有犹豫,第二天一早就把采购部主管周国栋叫到了办公室。

周国栋四十出头,以前在部队就是管后勤的,为人踏实肯干,心思细,最关键的是,他身上有股老一辈人才有的认真劲儿,从不耍滑头。

沈秀兰看中的就是他这份可靠。

“国栋,坐。”沈秀兰将津门带回的那筐蔬菜推到他面前,“这些东西,你怎么看?”

周国栋拿起几样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脸色凝重起来:“沈总,这批货确实不行,这两天我也正想跟您汇报,批发市场的货源越来越杂,价格一天一变,好的菜贩子手里的紧俏货都得靠抢,品质还保证不了。”

“靠抢不是长久之计。”沈秀兰手指轻轻点着桌面,“我有个想法,我们不能总在二道贩子、三道贩子手里打转,得自己去源头找。”

她将母亲王桂兰老家的情况简单说了说:“那个地方我母亲熟,环境好,水土好,还有坚持老法子种地的人,我想让你带个小队,亲自跑一趟,就去那里,深入田间地头,看看实际情况。

我们的目标不是零散收一点,而是要找到最可靠的农户,避开所有中间环节,建立我们自己的直供渠道。”

周国栋眼睛一亮,立刻明白了这件事的战略意义,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我明白了,沈总,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您放心,我一定把这件事办好。”

“要多看多比较。”沈秀兰叮嘱道,“重点是品质和人的可靠性,时间不是问题,半个月,一个月,都可以,一定要把底摸清楚。”

“是!”

三天后,周国栋带着一名年轻的助理和一位公司里对农副产品有些了解的老师傅,开着一辆半旧的吉普车出发了。

一路颠簸,直到第二天傍晚才抵达那个位于山峦叠翠处的宁静村庄。

这里确实如王桂兰所说,空气里都带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

他们没有惊动太多人,借着王桂兰信里的介绍,先找到了村支书。

说明来意后,村支书很支持,但也很实在:“我们这穷乡僻壤,好东西是有,但卖不出好价钱,年轻人都往外跑喽,你们真要找好的,就得自己下地去瞧。”

接下来的日子,周国栋三人就扎在了村里。他们谢绝了村支书安排的饭局,住在村里唯一简陋的招待所,每天天不亮就跟着早起的农户一起下地。

晨曦微露,露水还挂在草叶上,周国栋就已经蹲在赵老头的菜地里。

老头果然倔,不怎么爱说话,只是闷头侍弄他的菜畦。

周国栋也不多问,就看着他怎么间苗,怎么施肥,那真是自家沤的农家肥,味道冲,但肥力足。

周国栋伸手捏起一把土,黑褐色,松软湿润,带着健康的团粒结构。

赵老头种的萝卜扎得深,拔出来带着新鲜的泥腥味。

中午日头最毒的时候,他们又钻进了李婶阴凉的蘑菇棚。

最新小说: 都京城第一纨绔了,你让我破案? 明末从千户开始做大做强 八门术:我是阴行泥瓦匠 科举:谁懂啊,这人突然就努力了 大明:我朱高炽马皇后的梦中情孙 邪王溺宠俏王妃 谋春朝 综漫:虚拟男友的我,在线除魔 水浒:灌口李二郎传 四合院:随手就能领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