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和陈叔在铺子里忙到半夜,他削竹篾,我剪灯笼纸,还把李奶奶给的干泡桐花拿出来,一片片贴在灯笼纸上,再刷上一层薄桐油。等做好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陈叔把灯插上电,暖黄的光透出来,泡桐花的影子落在墙上,真的像一朵朵开着的花,灯穗上的小铃铛一摇,“叮铃”响,和我小时候爷爷做的兔子灯一模一样。
第二天,我拿着样品去找老赵,把想法跟他说了,还拉着他去了灯笼巷,让陈叔给演示了花影灯的效果。老赵看着墙上的花影,又听陈叔讲了爷爷的故事,沉默了半天,说:“小远,这个方案,有温度,我帮你再跟总监报一次。”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几乎天天泡在灯笼巷里。李奶奶帮着收集掉落的泡桐花,还教我们怎么把花压得平整;张大爷每天早上都给我们送和豆浆,说我们忙得顾不上吃饭;陈叔把巷里的老邻居都叫来帮忙,有会剪纸的,有会写字的,大家围着桌子,剪灯笼纸的剪灯笼纸,写故事的写故事,铺子里每天都热热闹闹的,像回到了以前元宵节的时候。
有天晚上,我正在铺子里贴花,我妈给我打电话,说奶奶跟她念叨,说我最近瘦了,让我多吃点。挂了电话,李奶奶端着一碗热汤面进来:“刚煮的,加了个荷包蛋,快吃。”我接过碗,面条的热气熏得眼睛有点红,忽然觉得,其实我们做的不只是灯笼,是把巷里的人情味都装进去了,这样的灯,怎么会不暖呢?
第二次汇报的时候,我把花影灯放在了会议室中间,又播放了我们拍的灯笼巷的视频——李奶奶在摘泡桐花,张大爷在做,陈叔在削竹篾,老邻居们围在一起做灯笼。视频放完,我指着花影灯说:“总监,我知道这个方案可能不如那些网红项目赚钱,但灯笼巷里的每一盏灯,都装着老城区的回忆,装着普通人的心意。花开满城是风景,明灯三千是心意,而这些心意,就是能让大家留下来的理由,也是我们能把这个项目做好的底气——因为有这么多人在帮我们,有这么多故事在支撑我们,这就是我们的‘所向披靡’。”
总监沉默了很久,然后走过来,摸了摸花影灯的灯罩,说:“小远,你说得对,我们做文旅,不只是做项目,是做传承。这个方案,过了。”
消息传回去的时候,灯笼巷里一片欢呼。陈叔拿出珍藏的好酒,李奶奶做了一桌子菜,张大爷把摊摆在了铺子门口,还做了个巨大的兔子灯,孩子们围着灯跑,笑声又像以前一样,传了半条街。
四月的时候,灯笼巷的改造项目正式落地。我们在巷口种了更多的泡桐树,巷里的每一户门口都挂着花影灯,灯穗上写着各家的故事——有陈叔和爷爷做灯笼的故事,有李奶奶照顾巷里流浪猫的故事,还有张大爷卖了三十年的故事。元宵节那天,巷里的灯全都亮起来,泡桐花落在灯笼上,影子晃悠悠的,满城的花香混着灯光,吸引了好多人来,有带着孩子来的,有陪着老人来的,还有好多以前住在巷里的人,专门回来看看。
我站在巷口,看着陈叔正在教一个小朋友做灯笼,李奶奶在给大家分她做的点心,张大爷的摊前围满了人,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去年陈叔说的那个小姑娘,她手里提着个新的兔子灯,身边跟着个老太太,笑着跟陈叔打招呼:“陈叔,我带外婆来看看,她说这灯跟以前的一模一样。”陈叔笑着点头,眼里闪着光。
风又吹来了,泡桐花落在我肩膀上,我想起爷爷,想起他手里的竹篾刀,想起他说的“灯亮着,人就有盼头”。其实所谓的“所向披靡”,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普通人的坚持,是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是像泡桐花一样,年年落下,又年年盛开的希望。就像这灯笼巷的灯,只要有人记得,有人传承,就会一直亮下去,暖下去,不管过多少年,都不会变。
那天晚上,我在爷爷的照片前放了盏花影灯,灯亮起来的时候,花瓣的影子落在照片上,爷爷的笑容好像也变得更清晰了。我轻声说:“爷爷,您看,灯笼巷的灯又亮了,花开满城,明灯三千,我们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