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15日,实验室的煤油灯在暴风雪中摇曳。林晚秋盯著示波器上跳动的杂波,右手悬在电烙铁上方,迟迟没有落下——自適应算法在第127次叠代时陷入死循环,这与她前世在it研究的神经网络模型出现过的奇点异常相似。
“试试梯度下降法。“王会计突然开口,她摘掉了上海牌手錶,露出腕间的烫伤疤痕,“就像...调整纺织机的经纬度。“她递来的笔记本里,夹著1970年抄录的《控制论》笔记,公式旁用纺织术语写著批註:“张力调节=参数优化“。
父亲的放大镜在电路板上移动:“淑兰说得对,把误差信號比作织布的纬纱...“他的声音里带著 decades(数十年)前的热忱,“当年我在三线厂设计自动绕线机,就是用这个思路。“林晚秋突然意识到,眼前的两人曾是同一个技术理想的追梦者,被时代的风雪困在了不同的轨道。
母亲的身影从雪幕中闯入,粗布围裙上结著冰碴,手里攥著个铁皮盒:“巷口的李老师...说有模擬考的卷子。“她的手指冻得发紫,却把卷子紧紧护在胸口,“我用新织的围巾换的...“
铁皮盒打开的瞬间,油墨味混著雪水味扑面而来。林晚秋看见数学卷的压轴题,正是她昨天在微波算法中遇到的矩阵变换问题。王会计突然凑过来,用红蓝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出纺织机凸轮的运动曲线:“这个波峰波谷,和你的算法震盪很像。“
测试仪突然发出长鸣。所有人转头望去,数码管上的乱码竟自动排列成了正弦波,误差率从5.3%骤降至0.9%。父亲猛地抓住林晚秋的肩膀,工装纽扣刮过她的准考证——那是母亲用焊锡丝加固过的边角,防止频繁翻阅磨损。
“是神经网络的雏形!“林晚秋轻声说,呵出的白雾在冷空气中凝结成技术术语的形状,“它学会了自己优化参数...“话音未落,窗外传来吉普车的轰鸣,陈参谋顶著风雪衝进实验室,军大衣上落著未化的雪。
“紧急任务!“他甩下保密箱,铅封上的蜡油还未凝固,“美国卫星监测到异常微波信號,需要立刻...“他的目光落在自动校准的测试仪上,声音突然颤抖,“这是...人工智慧“
王会计下意识用身体挡住代码纸——那上面有她刚刚补全的反向传播算法草图。母亲则把高考卷子塞进林晚秋的工具箱,用织毛衣的钢针別住箱盖:“先搞国家的事,考试...妈帮你把重点题都抄下来了。“
子夜时分,暴风雪达到顶峰。林晚秋將神秘元件接入测试仪,自適应算法瞬间锁定了异常频率点:12.5ghz,这与前世记载的某国早期预警雷达频段吻合。陈参谋掏出军用电台,用暗语汇报数据时,目光数次扫过正在解微分方程的林晚秋——她左手算著雷达反射面积,右手写著高考物理公式,仿佛在编织时空的双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