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1日,实验室的煤油灯將显微镜的光斑投在布满霜的玻璃上。林晚秋屏住呼吸,用母亲的绣针调整著w-03元件的金丝键合点,针尖在20倍物镜下只有髮丝粗细——这是她用缝纫机的梭芯改造成的微操作器,配合父亲从医院“借“的手术显微镜,勉强达到微米级精度。
“介电常数3.2,损耗角正切0.0005...“周工的声音里带著颤抖,他面前的《微波工程》译本摊开在1958年的老黄历上,“这是...蓝宝石衬底“林晚秋点点头,镊子夹起片薄如蝉翼的蓝色晶体——那是母亲用陪嫁的蓝玻璃手鐲磨成的,在1980年的中国,比钻石还珍贵。
王会计突然衝进实验室,怀里抱著个铁皮盒:“纺织厂的x光机检修...我偷拿了张胶片!“她掏出的感光片上,清晰显示著元件內部的多层结构,与林晚秋昨夜在梦中构思的三维模型完全吻合。父亲的放大镜“噹啷“落地,镜片上的雾气模糊了元件的微观结构——那是他1966年在牛棚里用草棍画过的理想模型。
“紧急电报!“陈参谋顶著暴雪衝进来,军大衣上的冰碴掉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美国对巴统禁运名单更新,咱们需要在48小时內完成...“他突然停住,目光落在林晚秋胸前的三等功奖章上,“你胸前的奖章...是周总理亲自颁发的型號“
林晚秋这才注意到奖章的细节:五角星中央刻著“1965“,正是王会计参与西北核试验的年份。王会计的手突然颤抖,她摸出藏在衣领里的银质证章,与林晚秋的那枚成对——当年的技术小组每人两枚,象徵“科技与国防“的双轨並行。
子夜时分,微操作器终於完成金丝键合。当测试仪显示插损小於0.5db时,陈参谋猛地拍了下桌子,搪瓷缸里的茶水溅在保密协议上:“这个指標...比美国雷神公司的同类產品还好!“他从中山装內袋摸出个红本,上面盖著“国防科委“的大印,“这是给你的特別通行证,高考当天...军方专车接送。“
母亲的身影出现在窗口,粗布围裙上结著冰,手里提著个保温桶:“腊八粥...加了核桃和桂圆。“她看见显微镜下的蓝宝石衬底,突然想起1959年国庆献礼时,纺织厂织的蓝缎子也是这般通透,“当年我织的科技蓝布料,跟这个顏色一样...“
林晚秋接过粥碗,搪瓷缸沿的缺口与母亲的那只正好吻合——这是父亲从厂子里“捡“的成对次品。她摸出高考倒计时牌,上面的数字从180天变成了170天,而王会计用红笔在旁边写著:“每道题都是一个技术节点,攻克它就像焊稳一个焊点。“
凌晨三点,当最后一个金丝焊点完成时,实验室的煤油灯突然熄灭。林晚秋摸出神秘人送的微型手电筒,光束照亮元件的瞬间,她看见蓝宝石衬底上反射出自己的倒影——工装衣领上別著两枚三等功奖章,一枚来自1965年,一枚来自1981年,跨越时空的技术传承在微光中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