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15日,景德镇建国瓷厂的柴窑遗址旁,林晚秋用镊子夹起片青纹路的压电陶瓷片——这是用母亲修復古瓷的釉料和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烧制的,在示波器上呈现出与美国摩托罗拉產品相似的压电响应曲线。她的粗布围裙口袋里露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协作函,“陶瓷传感器研发“的红章被窑火熏出裂纹,与陶瓷片上的冰裂纹路形成奇妙呼应。
“压电常数达到180p,“宋浩隔著防尘面具比划,他刚从落马桥古窑址挖来的宋代匣钵碎片还沾著瓷土。林晚秋瞥见对方工装口袋露出的《硅酸盐学报》,1982年第3期的“压电陶瓷“章节被折成传感器基底的形状,页边用铅笔写著:“介电常数=古瓷釉料黏度x1.2“。
父亲的咳嗽声从龙窑残骸传来,他正在用母亲修补古瓷的金刚钻改造薄膜沉积装置。“这钻头1959年修过故宫的青瓷,“他的手指划过改装的磁控溅射仪,袖口的1965年核试验纪念章蹭到“古窑科技攻关“的標语,“现在用来镀电极...也算文物跨界。“
母亲端著青饭盒进来,粗布围裙下露出景德镇科委发的《特种陶瓷许可》——“电子陶瓷“的烫金被错印成“电孑陶瓷“,却用青鈷料在旁边补出完整的“子“。“陶瓷老艺人说咱们的传感器像碎瓷拼贴,“她的竹筷挑开饭盒里的粉蒸肉,动作与林晚秋调整烧结温度的手法如出一辙,“我把你爸的军功章镶在溅射靶上了。“
江西省国防科工办的万处长推开门,搪瓷缸里的茶叶梗在“文物保护“的標语上漂成压电响应曲线。“林工程师,“他的钢笔悬在《古窑遗址保护整改通知》上方,笔尖对准显微镜下的陶瓷片,“有人举报你们...在古窑址生產军用敏感元件。“
林晚秋的目光扫过父亲藏在工具箱里的1983年肺功能报告——“硅尘与瓷土混合暴露超標256%“的结论旁,是她用红笔写的“类似陶瓷烧结粉尘“批註。她摸出神秘人k.c.从东京寄来的航空信封,1983年《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ic society》被剪成传感器基底形状,边缘焊著块从日本报废压电陶瓷片拆的电极。
“这是中古陶瓷科技合作的实验样本。“宋浩把通知翻到背面,用算盘珠排列的二进位码正好组成“陶瓷电子走廊“的ascii值。林晚秋注意到他手臂新添的灼伤——今早调试烧结炉气氛时留下的,和自己锁骨下1982年烧制锗晶体时的旧伤形成镜像。
黄昏的龙窑遗址里,林晚秋用母亲修復古瓷的鋦钉改造传感器引线。当阻抗分析仪显示介电损耗低於0.5%时,父亲突然从袄里摸出个油纸包:“陶瓷学院老战友藏在元代瓷片堆里的鈦酸钡粉末,说比美国杜邦的还纯。“油纸泛黄的边缘印著“1976年军工特供“,与他后颈日益明显的放射性白斑形成诡异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