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5日,福州脱胎漆器厂的髹漆车间里,林晚秋用镊子夹起片薄如蝉翼的硅片——这是用母亲製作脱胎漆器的苧麻布和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硅晶圆改制的,微机电系统(s)结构在扫描电镜下呈现出与美国adi產品相似的悬臂樑阵列。她的竹布褂子口袋里露出国家“863计划”s专项的批文,“微纳传感器”的烫金被闽江潮气浸出晕染,与硅片上“闽微-1號”的光刻字样形成反差。
“谐振频率稳定在20khz,”宋浩蹲在榕树气根缠绕的恆温箱前,他刚从马尾造船厂拆来的航海气压计还滴著海水。林晚秋瞥见对方工装口袋露出的《功能材料》,1985年版的“微机电系统”章节被折成悬臂樑的形状,页边用铅笔写著:“结构刚度=脱胎漆器裱糊层数x0.3pa”。
父亲靠在斑驳的漆柱上,用母亲髹漆的毛刷清洁硅片表面。“这毛刷1959年刷过人民大会堂的脱胎漆柱,”他的中山装袖口露出1964年核试验纪念章,蹭到“863计划”的红色横幅,“现在用来扫微尘...也算漆艺跨界。”话音未落便剧烈咳嗽,咳出的血点溅在悬臂樑版图上,如同一串串微型传感节点。
母亲端著脱胎漆盒进来,蓝印布围裙下露出福州市科委特批的《微纳器件许可》——“微电子传感器”的烫金被错印成“微电孑传感器”,却用朱漆在旁边描出完整的“子”。“漆器老匠人说咱们的晶片像脱胎漆珠,”她的漆刷挑起盒里的佛跳墙,动作与林晚秋调试雷射测振仪的手法如出一辙,“我把你爸的军功章嵌在传感器底座了。”
863计划微电子专家组的孙院士推开门,搪瓷缸里的茶叶梗在“高科技產业化”的標语上漂成谐振曲线。“林工程师,”他的钢笔悬在《技术验收整改通知》上方,笔尖对准电镜下的s结构,“美国商务部质疑你们...传感器设计涉嫌剽窃adi专利。”
林晚秋的目光扫过父亲藏在漆盒里的1986年肺功能报告——“硅烷气体吸入超標379%”的结论旁,是她用红笔写的“类似s刻蚀污染”批註。她摸出神秘人k.c.从硅谷寄来的鈦盒,1986年《s teology》被刻成寿山石雕的博古纹,边缘焊著块从hp报废设备拆的微型泵体。
“这是中美微纳技术合作的实验样本。”宋浩把通知翻到背面,用算盘珠排列的二进位码正好组成“863计划”的ascii值。林晚秋注意到他脖颈新添的灼伤——今早调试等离子刻蚀机时留下的,和自己锁骨下1985年沉积薄膜时的旧伤形成镜像。
子夜的髹漆车间里,林晚秋用母亲製作脱胎漆器的夹贮工艺改造封装。当雷射干涉仪显示结构平整度达到10n时,父亲突然从袄里摸出个油纸包:“福建物构所老战友藏在寿山石雕里的单晶硅棒,说比美国摩托罗拉的还適合刻蚀。”油纸泛黄的边缘印著“1980年军工特供”,与他后颈日益模糊的老年斑形成诡异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