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骤雨来得快,
去得也急。
雨后的罗湖人民路,
湿漉漉的水泥地面蒸腾起氤氲的热气,
阳光重新刺破云层,
将街道两旁密密麻麻的摊档、
商铺照得亮晃晃的。
这里,
是1985年深圳特区的心脏地带,
是“改革春风”吹拂下最炽热的土壤之一。
黄佩珊牵着弟弟黄家栋的手,
汇入汹涌的人潮。
眼前的景象,
让习惯了工厂流水线和船上单调生活的姐弟俩,
瞬间被卷入一个光怪陆离、声浪鼎沸的漩涡。
人潮如沸。
狭窄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穿着喇叭裤、花衬衫的时髦青年,
拎着编织袋、操着各地口音的采购“倒爷”,
背着孩子的妇女,西装革履夹着公文包的港商模样的人……
形形色色,构成了一幅充满原始活力的浮世绘。
空气里充斥着各种声音:
讨价还价的激烈争吵、
录音机播放的港台流行乐,
张国荣的《Monica》正从某个摊位嘹亮地传出、
小贩声嘶力竭的吆喝、
自行车铃铛的脆响、
还有各种方言的喧哗……
虽然还是白天,
但不少店铺已经亮起了简陋的霓虹灯招牌,
“新潮时装”、“环球电器”、“港货直销”等字样闪烁着红绿蓝的光。
巨大的外放喇叭挂在摊档上方,
播放着震耳欲聋的广告:
“日本原装三洋收录机!双卡!立体声!最新港台金曲一网打尽!”
“香港名牌服装,款式新颖,质量保证!”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美国进口电子表!防水防震!”
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那些售卖“水货”电器的摊位。
它们往往占据着街道拐角或稍宽敞的位置,
用木板或铁架搭成简易展台。
上面赫然摆放着这个年代令人眼热的“硬通货”:
彩色电视机。
主要是14英寸的“松下”、“日立”、“东芝”,
屏幕被擦得锃亮,
正播放着模糊的TVB热播武侠剧——
黄日华和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
屏幕前永远围着一圈看“免费电视”的人。
价格牌上的数字令人咋舌——动辄两三千元人民币,
相当于普通工人几年的工资。
还有很多双卡收录机:
三洋”、“索尼”、“夏普”是主流,
体积庞大,
造型夸张,
巨大的喇叭仿佛在宣告着音量的主权。
摊主将音量开到最大,
播放着罗大佑的《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电子表、计算器、打火机这些小型电子产品更是铺天盖地,
琳琅满目。
卡西欧(CASIO)电子表、夏普(SHARP)计算器是抢手货,
造型各异、闪着红绿光的电子打火机也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
“原来这里也有那么多的电子表啊……”
黄家栋张大了嘴巴。
与电器区的“高大上”不同,
服装区则是一片更接地气的繁华。
长长的塑料棚下,
挂满了五颜六色、
款式各异的服装。
喇叭裤、
蝙蝠衫、
健美裤、
印着夸张图案的文化衫、
仿制的“梦特娇”T恤、
还有各种花色的连衣裙……
布料大多是化纤的,
在阳光下反射着廉价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