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上去了,原料呢?”张援朝提出了最核心的问题,“现在我们用的白糖、玻璃瓶,都是大刚从市食品公司和玻璃厂一家家跑来的。产量翻十倍,就是十倍的原料。每天的采购量是个天文数字,我们现在的采购方式,跟不上了。”
这个问题让赵大刚脸上的兴奋劲儿退了不少。他负责后勤和采购,最清楚其中的麻烦。
“现在的价格也太高了。”李子明接着张援朝的话说,“我们从小作坊一路走来,采购量小,拿不到好价钱。现在我们是海城第一的汽水厂,还用这种零售价去进货,利润全都被中间商吃掉了。”
他看向赵大刚,表情严肃。
“大刚,接下来你有个新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赵大刚立刻坐直了身体:“老李,你说。”
“我要你把采购成本给我打下来。”李子明伸出一根手指,“就一个目标,每瓶汽水的综合成本,至少降低一分钱。”
“一分钱?”赵大刚愣了一下,觉得这个数字有点小。
张援朝却倒抽了一口凉气,他迅速在本子上计算着:“一瓶一分钱,一万瓶就是一百块。要是以后一天生产十万瓶,那就是一千块。一个月就是三万!”
这个数字让赵大刚也闭上了嘴。他这才意识到这一分钱的分量有多重。
李子明继续说:“从今天起,工厂所有采购事务,由你全权负责。钱怎么花,人怎么调配,你说了算。我只要结果。”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权力,让赵大刚感觉肩膀上一紧。他知道,这不再是以前那种跑跑腿买东西的活儿了。
“行!老李,你放心!”赵大刚站起身,在屋里走了两圈,“这事交给我了!”
第二天,赵大刚就行动起来。他没有直接跑出去,而是在办公室里待了一上午,把他所有能联系到的供应商电话和名字都列在一张大纸上。
他打通了第一个电话,是市食品公司的一个科长,之前一直从他那里拿糖。
“王科长,我赵大刚啊,峰牌汽水厂的。”赵大刚的开场白很直接,“我们厂子现在扩大生产了,以后白糖的用量要翻好几倍。你看,价格上能不能给个优惠?”
电话那头的王科长呵呵笑了两声:“小赵啊,恭喜发财啊。价格嘛,都是市里定的,国营单位,我一个人说了不算。”
“王科长,咱们合作这么久了,你帮帮忙。我们量大,长期要货,这对你们也是好事。”
“这个嘛,我得开会研究研究。你等消息吧。”王科长说完,就挂了电话。
赵大刚又打给玻璃厂的供销科。得到的答复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官样文章,要么说要研究,要么说价格是死的,没法动。
一连打了七八个电话,赵大刚感觉自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劲。这些国营单位的供应商,根本不吃他“量大”这一套。
他把电话本往桌上一摔,骂了一句。
李子明和张援朝正好从车间走进来,看到他一脸怒气。
“怎么了?”李子明问。
赵大刚把情况一说,气愤地说道:“这帮孙子,以为我们离了他们不行!价格咬得死死的,一分钱都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