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讲了为了给工人一个家,顶着财务主管和副厂长的反对,坚持办食堂、盖宿舍的决定。
他的叙述很平实,没有渲染,没有拔高,只是在讲述一段经历。
刘健的笔在采访本上飞快地记录着,他几乎忘了自己是在采访。
他被这个故事吸引了。
这是一个关于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一份对品质的坚守,闯出一片天的故事。
采访结束时,刘健站起身,郑重地对李子明说。
“李厂长,谢谢你。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写这篇报道了。”
两天后,《海城日报》的经济版,用一整个版面,刊登了一篇深度报道。
标题是:《峰牌启示录:一瓶汽水背后的良心与梦想》。
报道里,有食堂里热气腾腾的红烧肉,有质检室里严谨的德国仪器,更有李子明、赵大刚、张援朝三人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这篇文章,在海城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峰牌汽水,不再仅仅是一种好喝的饮料。
它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着本土企业拼搏精神和良心品质的符号。
厂里的电话,再一次被打爆了。
这一次,打来的不光是订货的,还有市里其他企业的厂长,想来学习经验。甚至还有外市的报社,想要转载这篇报道。
李子明拿着那份报纸,心里清楚,峰牌的品牌护城河,已经开始真正筑起了。
赵大刚一脚踹开办公室的门,手里的报纸被他捏得变了形。
“老李,你看看这写的什么狗屁东西!”
他把那张印刷粗糙的《海城商报》拍在李子明的办公桌上。报纸的头条用夸张的字体写着:《揭秘峰牌汽水发家史:是创业神话还是带血的资本?》。
文章内容极尽抹黑,把峰牌汽的成功归结为投机倒把,把高薪福利歪曲成收买人心的手段,字里行间暗示他们的产品质量存在巨大隐患。
李子明拿过报纸,一字一句地看完了。他没说话,只是把报纸整齐地叠好,放在一边。
“妈的,这帮写字的,给钱就什么都敢编!”赵大刚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像一头困兽。“我现在就带人去报社,非把他们编辑的嘴撕了不可!”
“坐下。”李子明开口了。
赵大刚一愣,还是气冲冲地坐回沙发上。
“你去找他,然后呢?打一架?我们是占理,可闹大了,别人只会说我们仗势欺人。”李子明把桌上的茶杯推到他面前。“他骂我们,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方式骂回去。”
“那怎么办?就让这盆脏水泼我们身上?”赵大刚不服气。
李子明拿起那份报纸,在手里掂了掂。“他不是说我们是带血的资本,说我们没有良心吗?”
他把报纸扔进垃圾桶。“那我们就做一件有良心的事给全海城看看。”
赵大刚没明白他的意思。
李子明拿起电话,拨了内线。“钱厂长,老张,都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几分钟后,钱卫和张援朝也到了。办公室里的气氛有些凝重,他们都看到了赵大刚的脸色。
李子明直接开口:“我准备以公司和我们几个创始人的名义,给市福利院捐一批物资。另外,我想设立一个‘峰牌助学金’,专门资助海城的贫困学生。”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什么?”赵大刚第一个跳起来。“老李你疯了?那边刚骂我们,我们这边就去捐钱?别人会怎么想?会说我们心虚了,花钱买名声!这是作秀!”
钱卫也扶了扶眼镜,谨慎地说道:“李厂长,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时机不对。现在做这件事,很容易被人误解动机。而且,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刚上了新设备,财务压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