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德国人推了推眼镜,通过翻译回答。
“我们不管理人,也不管理机器。我们管理数据。从麦芽的批次,到酒花的投放时间,再到每一个发酵罐的温度和压力,所有的数据都会被实时记录。我们的品控部门,每天要分析上千个数据点,任何异常都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修正。我们的目标,是让今天生产的第一万瓶啤酒,和明年生产的第一百万瓶啤酒,味道完全一样。”
数据。
这个词敲在了李子明的心上。
晚上回到酒店,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摊开笔记本,不停地写。
他写的不是考察报告,而是峰牌的改造计划。他画出了德国工厂的流水线布局,标注出每一个他认为可以引进的技术点。
自动化生产线,数据化质量管理,立体仓库……
他越写越兴奋,也越写越心惊。他发现,自己之前引以为傲的那些成就,在这个庞大的工业体系面前,显得那么渺小。
他之前想的是如何占领市场,如何打败对手。而现在,他想的是如何让峰牌,变成一个真正现代化的企业。
考察的最后一天,在飞往日本的飞机上,陈海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坐到了他旁边。
“怎么样,子明,有什么感想?”
“井底之蛙。”李子明说了四个字。
陈海生笑了。
“有这种感觉就对了。说明你没白来。我带你出来,就是想让你看看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陈叔,我想把我们的工厂,也变成他们那个样子。”
“会有那一天的。”陈海生拍拍他的肩膀,“但路要一步一步走。德国人造出那样的工厂,花了几十年。你想用几年追上?”
李子明没有回答。
他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写下了一行字:从今天起,我们的对手不再是安康,也不是任何一个国内品牌。我们的对手,是时间。
峰牌海城总厂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李悦和赵大刚从京城回来还不到二十四个小时,就被李子明召集到了这里。
除了他们,还有王会计和技术厂长张援朝。
所有人都看着李子明,等着他开口。
“说说吧。”李子明掐灭了手里的烟头。
李悦打开自己的笔记本,那上面记录了他们在京城半个月的所有见闻。
“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李悦的声音很平稳,“京城的汽水市场,是三足鼎立。北冰洋是地头蛇,是几代北京人的习惯,地位很难动摇。两大可乐,占据了年轻人的消费心智,代表着潮流。剩下的市场空间,被各种本地小品牌瓜分,利润极低。”
她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渠道完全被本地批发商控制。我们去摸底的时候,被人警告了。”
赵大刚在旁边补充了一句:“不是普通的警告,是威胁。对方直接点明了我们租的车,说明他们已经盯了我们很久。再继续下去,可能要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