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儿开口道:“话说百年之前,某地有个王姓刺史,年过半百,唯得一子,娶了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这公子不喜读书,不喜玩耍,你猜他喜欢什么?嘿,竟是那商贾之事!这公子长到二十四岁……”
故事新奇有趣,此后数日,闲来无事,我便日日都去,竟然听完了。
比起才子佳人、行侠仗义的老套故事,这个故事里的夫妻却是与众不同。
王家公子出生官宦之家,却一心想着行商,甚至抛却荣华富贵、大好前程离家出走,他行为虽然可笑,但也还算坚毅果敢。
说书人说到王公子后来考中进士,入朝为官,辅佐皇帝施行新政,货通南北,天下富足。他的夫人成为一个大商行的当家,还为他生下双生子,两个人一生顺遂,平安喜乐。
茶楼中人听了,纷纷喝彩。
历朝历代哪有这样的事情呢?末等商人怎么可以去考进士,这些不过是乡间商人编来聊以**的故事而已。
我笑着摇摇头。
王家娘子倒是让我有点佩服。
及冠之后,父亲便开始为我留意适龄女子。去了几次宴会,隔着帘子看着无数想要嫁给我的富家小姐,无一不是贤良淑德,千篇一律的美。
我无甚兴趣。加上皇上有意将小公主指给我,我的婚事便暂时搁置下来,只等着刚刚及笄的公主再添几岁。这位公主也是个娇滴滴的姑娘,不过,娶了她对我的仕途大大有益,也好。
王家娘子倒是女中豪杰。
在说书人的口中,她姿容甚美,却不肯做闺阁少妇,只在家相夫教子。
她早年跟着自己的丈夫出门去做生意,是个贤内助,为商行出了很多绝妙的点子。有时候商行出了问题,王公子解决不了时,还得请教她。
王公子入仕之后,她带着商行里的伙计们一同经营商行,生意做得极好。
王公子的新政实施得很好,得皇帝嘉奖,王公子却说,新政有一半是他夫人的功劳。
“微夫人,吾不能至此。”
那说书人还说,王家夫人是远近闻名的才女。王公子早年不专心于学业,后来能够考上进士,也有她的功劳之云之云。
话说到此处,便有夸张之嫌了,一个女子怎么可能事事全通?
“王公子年少不通诗书,后来入朝为官,凭着行商的才能施行新政,得成大才,这正是:少年不识圣贤书,春秋自得文武酒。妙哉!妙哉!”
说书抚尺一下,满堂寂静,而后纷纷喝彩。
清瘦的中年人站起身,下台来收了茶馆老板的银钱准备离开,我去门前拦住了他。
说书人是个清瘦的中年男人,身上有些书卷气。他抬眼打量我一番,平静地问:“这位公子有何贵干?”
我说:“老先生且慢,晚生不才,有些问题要请教您。方才你说的王家夫人既会行商,又通诗书,还有着治国理政的才能,虽然优秀,到底失真。这世上竟有这样的女子?”
说书人笑了,答:“我这本子中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余都是真的。”
一般说书的故事都会有个出处,譬如《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来源于唐人元稹的风流韵事,《水泊梁山聚义》讲的就是宋朝一场起义。
“请教先生,这一出《南北记》出自何处?”
“说是百年前某地旧事,其实就是含州城的近来的事情。那公子入仕之后未得如意,不过人们听书不都图个乐呵么?便传成一代名臣了。唉,说起来也有一二十年了。”
“那王家娘子也确有其人?”
“不错。”说书人叹息一声,“小公子,别看我今日落魄至此,早年我也是杏山院郭夫子的门生。夫子故去多年了,桃李满天下。当朝宰执便是夫子的门下,与我同年。”
我点点头:“杏山院虽是一州山中书院,却有无数才子。”
说书人遥想起当年的事情,脸上多了一层浅浅的憧憬。
“故事里杜撰出来的书院便是杏山院。这位夫人二十年前在杏山院住过一段时间,夫子最是器重。满堂秀才,夫子只夸这一位女子。”
郭先生何许人也?一代大儒。
我祖父是他门下,任正四品州牧;郭明礼伯父是他门下,任正三品礼部尚书;我父亲是他门下,任正一品丞相。另有从二品浙江巡抚常莫辞、正六品承议郎陈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