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青青最近一个头赛两个大。
出了胡八郎无缘无故消失,又是蚕农上缴的蚕茧以次充好。
现在胡八郎回来了,蚕茧也收了很多。
可是开始织造的时候,商青青才发现更头疼了。
庄子上织房里摆着十几台织机,李二楞子和李嫂守在一旁,手把手地教庄里的匠人。
李二楞子握着匠人的手调整织机的经线密度,李嫂则耐心讲解着纬线的穿梭技巧,连最基础的打结手法都反复演示。
忙了几日,第一批缎子织了出来。
商青青把庄子织的缎子铺在桌上,又拿出从金陵、吴县运来的上等缎子作对比。
指尖划过,明显能感觉到自家缎子的丝质稍显粗糙,光泽也不如人家的温润,连花色的细腻度都差了些。
“这可不行。”商青青皱着眉,把李二楞子和李嫂叫到跟前,“咱们要做就做最好的,得把品质提上去,跟金陵的缎子一样好才行。”
李二楞子盯着两块缎子看了半天,手指反复摩挲着丝面,沉声道:“少夫人放心,我知道问题在哪了。不是织机的事,是前面缫丝、练丝的工序差了火候。”
他当即决定从源头改进。
每天天不亮就守在缫丝坊,教匠人如何精准控制水温。
“缫丝的水必须烧到八成热,太热会伤丝,太凉丝抽不匀”。
练丝时,他又琢磨出用草木灰水反复清洗蚕丝,既能去除杂质,又能软化多余的丝胶。
“这样处理过的丝,织出来的缎子才会软、才会亮”。
李嫂也没闲着,拉上沈二婶和村里的妇人,在织房里琢磨起“牵花”的手艺。
她们把丝线染成不同颜色,坐在织机旁,一边织一边根据花样调整纬线的排列,错了就拆了重来,连吃饭都捧着花样图纸琢磨。
有时候为了织好万字不到头的纹样,几人能对着织机熬到半夜。
就这么反复试验了半个多月。
这天清晨,李二楞子捧着一匹新织好的缎子跑进正屋,声音都带着激动。
“少夫人!您快看!成了!”
商青青走过去一看,眼睛瞬间亮了。
那缎子丝面光滑,轻轻一抖,还带着柔和的光泽。
摸在手里软糯顺滑,跟金陵的上等缎子放在一起,几乎分不出差别。
她拿起缎子贴在脸上,笑着对李二楞子和李嫂道:“太好了!咱们的缎子,终于织成了!”
说着,她拉来胡八郎,让他看。
胡八郎点点头煞有介事地道。
“确实比之前的流云缎细腻多了,这光泽、这手感,总算能跟金陵的好货比一比了!”
商青青笑眯眯地看了看他。把几匹不同样式的缎子在桌上铺开。
“胡掌柜,给这几匹缎子起个名字吧?”
胡八郎挠挠头:“我对这些不擅长。依我说,就叫青青缎,把你名字放进去!”
商青青有些气恼:“你这算什么名字,太难听了!算了,我还是问问小林子去!”
小林子是他们中唯一读书有学问的。
商青青笑眯眯地道:“乖,小林子,帮姑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