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洛的话音刚落下,朝堂之上就是一片死寂。
立碑?
为普通百姓立碑,还将名字刻上去?
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历朝历代,只有功臣良将、节妇孝子才有资格立碑传世,何时轮到那些黔首?
这陈洛,其思维真是诡奇却又让人一时难以反驳。
他确实是说的有道理,此石碑立出来,对后世,对百姓而言,确实彰显了皇帝对地方状况的重视,更彰显了对宗室子弟犯错,绝不姑息的态度。
毕竟靖江王的名字立上去了,这东西就流传万年了。
可是他们怎么想都觉得,陈洛是在为其‘兄’报复,让那靖江王遗臭万年。
但他说的又没问题。
所以问题来到了朱元璋身上,他身体都微微后靠的倚着龙椅,此刻死死盯着陈洛。
朱元璋不气吗?
有,而且是必然有一点。
那是他大哥的血脉,那是他的侄孙,最关键的是他朱家的皇室子弟。
若刻了碑文,那必然遗臭万年。
他是被这提议明显冲击到了,甚至差点本能地就想呵斥“荒谬”,说那百姓之碑,岂能轻立?皇家颜面何存?
但他看着陈洛那平静而坦荡的眼神,想到他说的那个实际,桂林百姓的苦难者很可能被“吃绝户”的惨状,想到那些此前被他荒唐侄孙杀死的百姓。
又想到这碑若立起,朝廷在民间会收获何等的声望……
那将是实实在在的表达一点——朱元璋的百姓,朱元璋他记得,他朱元璋虽然不杀自己的子孙,但其态度极为明显!
后世人即使评判他今日不杀靖江王,完全对不起上一个陈家人(马甲)拿命谏言的法度问题,但此举恰恰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巴,遗臭万年远比史书缪缪几笔的记载更让靖江王难堪。
桂林百姓也必然念着此情……
所以朱元璋也意识到,他若拒绝,倒显得他这皇帝,心里只有皇家颜面,而无子民性命了。
所以良久后,朱元璋看着陈洛,忽然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轻笑,打破了那令人窒息的寂静。
“呵……陈洛,好一个陈家之人。”朱元璋是笑着说此话的,但语气中多了点莫名意味,“你这番话,听起来句句为国为民,思虑缜密,确实说的好听,朕也觉得很好。倒是比你那个只知道一头撞死在南墙上的兄长,要高明得多啊?”
他特意在高明二字上咬了重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陈洛却面色不变,内心想的就是,哥们我备课了,我改变套路了。
唉,这样咱们两个好好玩玩,朱元璋,既然没办法杀朱守谦,那就只能这样咯,这比杀了他还让你难受吧?
所以陈洛内心清楚,朱元璋不傻都会同意他谏言的,至于他内心舒服不舒服,他根本不在乎。
由此,只是微微躬身道:“是臣愚钝,臣只知竭诚为陛下、为大明思虑,不敢有丝毫私心。”
这话说得漂亮,却也留足了余地。
“没有私心?”朱元璋却咧嘴一笑,身体前倾,他是真忍不住嘲讽什么,“你提议立碑,将朱守谦那孽障的恶行与他残害的每一个百姓的名字并列,镌于石上,传于后世……这当真只是为了铭记?或者说为大明朝廷考虑的法子?”
“难道其中……”朱元璋顿了顿,颇为有压力的说了后面的话,“就没有一丝一毫,是为你那狂悖而死的兄长,泄愤报复之心?”
朱元璋不骂不吼,但这话说出来,等同于他的不爽也是忍不住宣泄了。
百官悚然呀,都头垂得更低。
陛下这是要发作了吗?果然,触及皇家颜面,终究是……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陈家之子,陈洛只是昂首挺胸的咧嘴一笑,没有言语。
朱元璋也罕见的和他同时一笑,而后那凌厉的气势却忽然一收,又靠回了龙椅,脸上竟露出一抹复杂难明的神色,似是无奈,又似是决断。
“但!即便你有此私心,朕也不得不承认,你这法子……够狠,也够绝!更是确实符合朕的法子!”
惨的只有靖江王朱守谦,老朱是在立碑后,能收获巨大民心的既得利益者。
他对于靖江王,或者说朱文正一脉一直都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朱文正那么厉害的自家人,最后却联系张士诚企图谋反,朱守谦自己对他那么好,结果最后却闹出这种丑闻,更此前时段里,那几位狂徒的给事中给捅了出来。
真丢死他朱家人的脸了!
而且!
老朱猛地一拍扶手,震得案几上的茶盏都微微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