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儿子分明不喜欢昭华,这门婚事本就不合心意,她自然也瞧不上这个儿媳。
更让她记恨的是,她总觉得是因为昭华的缘故,儿子才被“逼”得驻守边关,常年不得回京,这份怨怼便也顺理成章地迁怒到了顾斯年身上。
碍于昭华的皇室血脉,老太太不敢明着苛待,暗地里的磋磨却从未断过。
她本就不喜欢昭华,对这个儿媳生的孩子自然也爱屋及乌不起来,甚至私下里嘀咕:“他爹常年在外,这孩子究竟是不是顾家的种,还不一定呢。”
即便真是顾家血脉,老太太也不稀罕——顾彻早在家信里提过,他在边关已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老太太瞧着满心欢喜,哪里还缺顾斯年这一个?
将军府里还有位不着调的小叔叔,平日里踪迹难寻,唯有手头紧了才会露面。
每次撞见顾斯年,也不过是盯着他身上偶尔从外祖母那里得来的值钱物件,抢了去换钱挥霍。
主子们的态度便是下人的风向标。见这位嫡长子在府中如此不得宠,伺候的奴才们也渐渐没了规矩,打水洗漱时常拖延,冬日里的炭火总比别人少半分,饭菜更是时常凉透,甚至带着馊味。
顾斯年在后宅的日子,过得如同浸在冰水里,步步维艰。
若不是长公主外祖母念着血脉亲情,每年总会召他去公主府参加几次家宴,偷偷塞些衣物吃食,他能不能平安活过六岁,都是个未知数。
可也正因常年在后宅受磋磨,他性子怯懦畏缩,见了人总是低着头,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明白,这般模样,自然也难讨长公主的喜欢。
这样的日子,他熬了六年,直到六岁那年,父亲顾彻终于回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