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因为皇帝有这种审美,烧制御瓷的工匠们为了让自己的技艺得到皇帝的认可,会更加努力地追求极致。”
“他们了解皇帝的喜好,因此在制作瓷器时,会以更高的标准去追求。”
“甚至在制作瓷器的过程中,工匠们还会故意炫技,这才产生了各种极致繁复的瓷器。”
“虽然皇帝也喜欢极致的清简,但我们能看到乾隆朝的这种繁复瓷器比较常见。”
“为什么呢?因为工匠们更喜欢制作这种繁复瓷器,因为它们提供了更多展示技艺的机会。”
听了老方的解释,陈睿琦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批评乾隆的审美品味。
他一直觉得这种评价有些不公平。
毕竟,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难道审美品味真的那么差吗?
虽然陈睿琦承认他在写诗方面可能有些不足,但他不认同人们对其审美品味的低评价。
就在他刚豁然开朗之际,他注意到老方正在对他展开诡异的微笑。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你以为那些扩散乾隆审美差的言论是谁传播的?”
“啊?这个……”陈睿琦有些犹豫,他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
“难道不是网友们自发传播的吗?”
老方脸色微变:“哼!他们了解个锤子?”
“如果普通人认为乾隆的审美不佳,御用瓷器不值钱,最终受益的是谁呢?”
老方的话犹如一盆凉水浇在陈睿琦头上,顿时让他警醒。
“当然是那些古董收藏家和贩子!”陈睿琦大声回答,这时,老方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没错,这就是为什么乾隆的审美在网上口碑不佳,但他的御用瓷器在拍卖会上屡创新高的原因。”
老方微笑着对陈睿琦说。
陈睿琦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富有人的可怕之处。
原来他们可以如此灵活地操控舆论,影响普通人的判断。
如果一个普通人拥有一件乾隆的御用瓷器,可能无法辨别其价值,尤其是不常关注古董拍卖的人。
陈睿琦还真没有意识到古董界的心机如此之深。
“那么,你是如何确定这只壮罐是乾隆朝的呢?”陈睿琦重新集中注意力在眼前的罐子上。
老方摸着下巴看着罐子,然后回答:“我之前提过,这只壮罐最早出现在明代,其中宣德年间的壮罐制作工艺最为精湛。”
“而在清朝历代皇帝中,乾隆皇帝最喜欢明代的壮罐。”
在乾隆皇帝统治的第十七年,他命令制陶匠唐英专门制作了五十件仿制明朝壮罐的瓷器。
他多次询问唐英烧制进展,并特别叮嘱他不必在瓷器上签名。这些细节都被清廷的《乾隆记事档》记录了下来。
不签名的原因是为了表示对明朝永宣皇帝的尊重。
老方展示出了对壮罐来历的专业知识,陈睿琦听得非常认真,终于理解了这个罐子的背后故事。
“那这个罐子的价值是多少?”他迫不及待地问道,老方一瞥他。
“壮罐通常成对出现,如果是一对,价格可能会更高,大概值一百到两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