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是《基础算学新解》。叶明摒弃了繁琐的筹算和文言叙述,引入了阿拉伯数字(他称之为“格物数字”)和简易的加减乘除符号,教授他们列竖式进行计算。
他结合格物院实际的生产任务,出题让他们计算物料配比、工时安排、成本核算。
当这些年轻人发现,用新的算法能更快更准地解决以往需要老师傅凭经验估算的问题时,学习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
随后是《基础力学浅说》、《材料特性初探》……叶明用最浅显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物演示和案例,将杠杆、滑轮、浮力、材料的强度与韧性等概念,一点点灌输给他们。
他鼓励提问,鼓励质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手去实验,去验证。
课堂的气氛,从最初的拘谨、困惑,逐渐变得活跃、专注。这些年轻人如同干涸的土地,贪婪地吸收着这些前所未闻的知识。
他们开始用“力”、“压强”、“密度”这样的新词汇来解释以往习以为常的工匠技巧,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叶明观察着他们的变化,心中欣慰。他知道,这些“星火”或许微弱,但假以时日,必能成燎原之势。
他不仅教授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重实证、讲逻辑、敢创新。这才是对抗因循守旧的旧势力最有力的武器。
当然,这一切都落在了冷锋的眼里。他定期会将格物院的动向,包括这间“技术研习室”的情况,密报给皇帝。
养心殿内,皇帝看着冷锋的密报,上面详细记录了叶明授课的内容,从统一度量到基础算学,再到一些浅显的物理常识。
“技术研习室……格物数字……基础力学……”皇帝轻声念着这些陌生的词汇,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这是在……培养他自己的班底啊。”
侍立一旁的大太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皇帝的脸色,轻声道:“陛下,叶院判此举,是否有些……逾越了?培养匠人,自有工部规制……”
皇帝沉默片刻,却摇了摇头,嘴角甚至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逾越?他教的这些,可比国子监里那些整日空谈性理、皓首穷经的酸儒有用多了。统一度量,利于工匠协作;精通算学,可免贪墨糊涂;知晓物力,方能造出更佳器具。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他放下密报,目光深邃:“他这是在给格物院打根基,也是在给朕……不,是给这大庆,打根基。只要他的心,还在朕这里,还在大庆这里,这些‘星火’,烧得越旺越好。”
皇帝的态度,通过冷锋若有若无的放松,传递到了格物院。叶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对了。
在皇帝眼中,一个拥有核心技术、并能不断培养出技术骨干的格物院,其价值远大于一个只会依赖他个人灵光一闪的机构。
然而,就在叶明以为可以稍微安心播撒“星火”之时,一场来自经济层面的暗流,正悄然向格物院涌来。
信号火箭和新式军械的订单,为格物院及其合作的“竹牌匠坊”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无疑触动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