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木雕课上,孩子们的作品也渐渐成型。有的刻了一只小松鼠,圆溜溜的眼睛透着机灵;有的刻了一把小木梳,梳齿整齐,边缘刻着简单的花纹;还有的刻了一个小小的中国结纹样,虽然线条简单,却充满了心意。陈默看着孩子们专注的侧脸,想起自己小时候学木雕的样子,也是这样握着刻刀,在父亲的指导下,一点点感受木头的温度。
夏令营的第十三天,也就是倒数第二天,林舟和陈默决定让孩子们筹备一场作品展览。“明天是夏令营的最后一天,我们把大家这两周的作品展示出来,邀请学校的老师和家长来看,好不好?”林舟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欢呼起来,纷纷主动承担起布置展览的任务。
有的孩子去搬桌子,有的孩子用彩纸做装饰,还有的孩子在作品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作品介绍。林舟和陈默则帮忙调整作品的摆放位置,将刺绣作品挂在墙上,木雕作品摆在桌子上,还在中间放了一张长桌,准备让孩子们现场演示刺绣和木雕的基本手法。
当天晚上,林舟和陈默照例给温如霜发了视频。屏幕里,温如霜看到收拾得整齐漂亮的展览场地,还有孩子们兴奋的笑脸,欣慰地笑了:“你们做得很好,比我预期的还要好。明天展览的时候,记得给我开个视频,让我也看看孩子们的成果。”
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天气格外晴朗。展览场地就设在美术室和外面的走廊里,一大早,孩子们就穿着整齐的衣服来到学校,紧张又期待地等待着参观者。周校长不仅邀请了学校的师生和家长,还在附近的社区里做了宣传,邀请当地的英国人来参观。
上午十点,参观者陆续到来。先是孩子们的家长,他们看到孩子手中的作品,都露出了惊讶又欣慰的表情。安安的妈妈拿起儿子绣的缠枝莲,眼眶微微发红:“没想到他能静下心来绣完,这孩子平时最调皮了。”苏菲的爸爸是英国人,他看着女儿刻的小木梳,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很漂亮,中国手艺,了不起。”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走进校园。他们大多对中国非遗不太了解,看到墙上精美的刺绣和桌上小巧的木雕,都忍不住驻足观看。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走到林舟身边,指着一幅绣着红色缠枝莲的作品问:“这是用针绣的?每一根线都这么整齐,太神奇了。”
林舟笑着解释:“这是苏绣,用蚕丝线绣成的,缠枝莲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她拿起一个绣绷,现场演示了几针下针的手法,丝线在她手中灵活地穿梭,引得周围的人发出阵阵赞叹。
另一边,陈默正在给几位当地人介绍木雕。他拿起一个孩子刻的小熊猫,说:“这是用樟木刻的,樟木在中国有很久的使用历史,自带香气,还能防虫。孩子们从最基础的握刀开始学,用了两周时间,完成了这些作品。”一位金发女士好奇地问:“我可以试试刻刀吗?感觉很有意思。”陈默点头,给她递了一把安全刻刀和一块软木,耐心地教她刻下简单的线条。
展览现场越来越热闹,孩子们也渐渐放开了胆子,主动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绣的缠枝莲,用了五种颜色的线。”“我刻的是小木梳,想送给我妈妈梳头。”他们的声音稚嫩却认真,眼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有几位当地的手工艺爱好者,在看完刺绣和木雕作品后,特意找到林舟和陈默,表达了想要学习的意愿。“我是做布艺的,从来没想过针线还能绣出这么美的纹样,我想系统地学一下苏绣。”一位女士说。还有一位男士,本身喜欢木工,他握着陈默的手说:“中国木雕的技法很特别,和我们西方的木工不一样,我希望能有机会深入学习。”
林舟和陈默一一记下他们的联系方式,答应回去后会和温如霜沟通,看看能不能开设线上课程,或者以后有机会再到英国来举办更长时间的培训班。
下午两点,展览达到了高潮。林舟拿出手机,拨通了温如霜的视频电话。当温如霜的身影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时,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温老师,你看我的缠枝莲!”“温老师,我刻的小木梳好看吗?”
温如霜看着屏幕里热闹的场景,看着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看着那些带着童真却充满诚意的作品,又看到几位当地人正在认真地询问学习非遗的细节,眼中满是动容。她静静地看了一会儿,轻声说道:“真好,你们做得真好。”
这时,一个孩子举着自己绣的缠枝莲跑到镜头前,枝蔓上的丝线在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像一条蜿蜒的小龙。温如霜看着那朵绽放的莲花,看着周围不同肤色的人脸上的赞叹,突然笑了,轻声说:“虚拟糖龙搭的桥,越来越宽了。”
林舟和陈默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温如霜的意思。当初筹备这次夏令营时,团队曾开玩笑说,线上的沟通就像用糖做的龙,看似虚幻,却能连接起不同的人。而现在,他们带着非遗手艺跨海而来,用一针一线、一刀一刻,让更多人触摸到了中国文化的温度,这座由文化搭建的桥梁,确实越来越宽了。
展览结束后,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林舟、陈默告别。安安把自己绣的缠枝莲塞到林舟手里:“林老师,这个送给你,谢谢你教我绣花。”苏菲也把小木梳递给陈默:“陈老师,这是我刻的,你带回去做纪念。”
林舟和陈默收下孩子们的礼物,眼眶有些湿润。他们知道,这次英国之行不仅教会了孩子们非遗手艺,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而那些前来参观的当地人,也因为这次展览,对中国非遗有了新的认识,这份文化的缘分,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一周后,林舟和陈默回到北京,带着孩子们的作品和满满的回忆。温如霜特意为他们举办了欢迎会,看着两人带回的缠枝莲刺绣和木雕小件,她笑着说:“下次再有人邀请我们去办夏令营,我们还去。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非遗的美,让这座桥,一直宽下去。”
林舟和陈默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那些跨海而来的莲枝,那些带着温度的木韵,会像缠枝莲的枝蔓一样,在异国他乡不断生长,连接起更多热爱文化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