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时,林昭已经在办公室批改完三份紧急文件。
他揉了揉发酸的后颈,目光扫过办公桌上那叠浅蓝投稿纸——最上面那张歪扭的字迹还带着铅笔的毛边,"我家今晚多开了一盏灯"。
手机在此时震动,施工进度提醒的弹窗跳出来:"青阳区第三街道施工现场,明日上午十点需重点核查。"
十点整的阳光正好。
林昭站在第三街道施工现场外围,安全帽下的额角沁着薄汗。
省纪委调查组的黑色轿车刚停稳,组长张正明便提着公文包走下来,目光直接扫向正在安装电梯的老楼。
"林副市长。"张正明点头算是打过招呼,转身对随行专家道,"先查台账。"
施工方负责人慌忙递上厚厚的账本,却被专家摆手拒绝:"我们要电子台账,同步居民端的那种。"
人群里突然传来细碎的议论。
七十岁的王奶奶颤巍巍挤到围栏边,布满老年斑的手举着手机:"我来扫码!"她布满皱纹的手指戳开屏幕,二维码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前儿个我投诉监理没戴安全帽,下午就换人了!"
评分页面弹出来时,"五星"两个字刺得张正明眯起眼。
他凑近看那评分备注:"进度天天在群里发,孙子说这叫'透明'。"
"这二维码谁设计的?"张正明转身问陪同的沈清欢。
她今天穿了件素色衬衫,发尾用珍珠夹子别着,看起来比平时更像个认真的学生。
"是个外卖员提的建议。"沈清欢翻开笔记本,指尖点在某页记录上,"上个月他送外卖时被施工材料绊了脚,说'要是能像看外卖进度那样看工程进度,老百姓就不会瞎着急'。
林副市长让技术部三天就做出来了。"
张正明没接话,目光落在围栏上。
那里用塑料膜封着整整一面墙的留言:"二楼李婶要扶手高十公分"、"六楼老张怕吵,建议早八点后施工"、"小周护士值夜班,麻烦留盏夜灯"……墨迹深浅不一,有铅笔写的,有马克笔描的,还有用便利贴粘上去的。
"我们审了三十年文件。"他伸手摸了摸一张被风吹卷边的便签,声音突然低下去,"原来最真的材料,一直贴在墙上。"
林昭站在人群后面,喉结动了动。
他想起三个月前这里还是堆满建筑垃圾的荒地,王奶奶蹲在碎砖上抹眼泪,说"这把老骨头怕是等不到住电梯房那天"。
现在她的白发在风里翘着,正拉着专家的袖子说:"同志你尝尝我带的绿豆汤,自家熬的。"
中午十二点五十分,市公安局信访大厅的空调吹得人后背发凉。
郑知远攥着牛皮纸袋的手在发抖,袋子边缘被他捏出了褶皱。
接待窗口的民警刚接过材料,门外突然传来嘈杂的脚步声。
"我们要为林副市长说话!"
十二名市民挤在玻璃门外,其中有被拖欠工资的装修工老陈,有曾在黑网吧事件里被误导的学生家长,还有上次暴雨天帮社区疏通下水道的环卫阿姨。
老陈举着手机喊:"我手机里存着林昭半夜回我短信的记录!
说'您的难处我记着,三天内解决'!"
值班科长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
他看了眼墙上的时钟,抓起桌上的摄像机:"开绿色通道,同步录屏上传共笔平台。"
郑知远的手指慢慢松开,牛皮纸袋"啪"地落在桌上。
他望着玻璃外举着身份证的人群,喉咙发紧——那些曾被他用话术煽动的愤怒,此刻全变成了滚烫的信任。"我不是为了减罪。"他对着镜头说,声音带着破音,"是看到投稿纸上写'政策救了我',才知道原来真有人把我们的难处当回事。"
下午四点十六分,市新闻发布厅的聚光灯亮起时,顾轻语的鼻尖还泛着薄红。
她盯着提词器上的"光之来源"四个字,想起昨晚在资料室翻到的三百盒录像带——全是她这两年暗访时拍的:漏雨的教室、堵死的下水道、蹲在信访局门口哭的老人。
预告片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