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晚,直到腊月,才下了第一场像样的雪。雪花纷纷扬扬,将“互助小院”和周围的西山装点成一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
清晨,老人们不约而同地早起扫雪,不是只扫自家门前,而是从各户门口一直扫到公共区域,连成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笑声、铲雪声、互相提醒注意脚下的关切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
公共阳光房里,暖气开得足,阳光透过玻璃顶棚照进来,暖洋洋的。老人们聚在一起,有的下棋,有的看书,有的跟着刘老师学唱老歌。陈奶奶带着几个老姐妹,正在赶制一批春节的窗花和中国结,准备装饰小院,也寄给远方的子女或用于义卖。王女士则在厨房里忙着熬制她拿手的八宝粥,香气四溢。
宋霆野和孟沅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沿着扫干净的小路慢慢散步。看着雪地里嬉闹的麻雀,看着坡地上五座小院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看着阳光房里其乐融融的景象,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又是一年了。”孟沅轻声说。
“是啊。”宋霆野点点头,呼出的白气在空中散开,“看着小院越来越好,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我觉得我们这辈子,没白活。”
他们走到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下,虽然叶子早已落光,但枝干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苍劲有力。宋霆野想起几年前,他和孟沅刚搬到这里时,也是站在这里,憧憬着安静的晚年。那时他们绝不会想到,命运的河流会在这里拐一个弯,带领他们驶向如此波澜壮阔而又温暖充实的远方。
这个由他们亲手培土、浇灌的“互助小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养老社区,它成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
夕阳的余晖透过紫藤花架的缝隙,在青砖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孟沅坐在院中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一件宋霆野的旧军装,正仔细地缝着领口脱线的地方。她的动作很慢,却很稳,每一针都带着岁月沉淀的从容。
宋霆野从屋里走出来,手里端着两个茶杯,看到这一幕,脚步不由得放轻了。他静静地站在廊下,看着孟沅低头缝补的侧影。夕阳的金光勾勒出她鬓角的白发,那些细碎的银丝在光线下显得格外柔和。他忽然想起许多年前,她也是这样坐在军营家属院的院子里,为他缝补磨破的军装肘部。那时她的头发乌黑浓密,在脑后扎成一条粗粗的辫子。
“站着做什么?”孟沅头也没抬,声音里带着淡淡的笑意,“茶要凉了。”
宋霆野这才回过神来,笑着走过去,将茶杯放在她手边的小几上。“看你缝得认真,没敢打扰。”
孟沅咬断线头,将军装展开来抖了抖,仔细检查着缝补的地方。“你这件衣服,跟了你多少年了?领子都磨薄了。”
宋霆野接过军装,手指轻轻抚过那处细密的针脚。“三十八年了。”他的目光有些悠远,“还是当年在边防部队时发的。转业时,别的都上交了,就这一件,我硬是留了下来。”
“就知道你舍不得。”孟沅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每次拿出来穿,都要在镜子前站上好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