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村里通了公路,来了第一批游客。有人看到村里大片的麦田,觉得很美,就拍了照片,发到了网上。没想到,这张照片竟然火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村里看麦田,吃农家饭。村支书找陈青麦商量,想搞乡村旅游,让她当技术顾问,指导大家种观光小麦。陈青麦答应了,她想,这也是沈白帆希望看到的——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
旅游搞起来后,村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有人问陈青麦,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找个伴。她总是笑着说:“我有麦田陪着,就够了。”其实她心里知道,她还在等。她总觉得,沈白帆没有走,他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2017年的麦收时节,村里来了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拄着拐杖,沿着麦田慢慢走,眼睛里满是怀念。陈青麦正好在麦田里查看麦子的长势,看到老人,觉得有些眼熟,却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请问,这里是陈家村吗?”老人开口问道,声音有些沙哑。
“是。”陈青麦点了点头,“您找哪位?”
“我找陈青麦。”老人说,眼睛紧紧盯着她。
陈青麦心里一动,问道:“您是……”
“我是沈白帆。”老人说,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陈青麦手里的镰刀“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仔细打量着老人:虽然头发白了,脸上有了皱纹,但那双眼睛,还是和当年一样亮。
“你……你还活着?”陈青麦的声音有些哽咽,眼泪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原来,当年沈白帆被洪水冲走后,被下游的一户人家救了。他醒来后,失去了记忆,只记得自己是个农技员,要去指导村民种麦子。这些年,他一直在各个村子里奔波,直到去年,他在整理旧物时,看到了一床花布棉被,才突然想起了所有的事情。他立刻打听陈家村的位置,一路找了过来。
那天晚上,陈青麦做了一桌子菜,有她自己腌的咸鸡蛋,有刚蒸好的白面馒头,还有沈白帆当年最喜欢吃的红烧肉。沈白帆坐在桌边,看着陈青麦,眼里满是愧疚:“青麦,对不起,让你等了这么多年。”
陈青麦摇了摇头,笑着说:“没关系,你回来了就好。”她拿出那个蓝色的笔记本,递给沈白帆:“你看,我一直好好收着。”
沈白帆接过笔记本,翻开第一页,看着上面的字,眼眶湿润了。他握住陈青麦的手,轻声说:“青麦,以后我再也不离开你了。”
从那以后,村里的麦田里,总能看到两个身影:一个扎着粗黑的麻花辫(后来变成了白发),一个拄着拐杖,他们一起查看麦子的长势,一起给村民讲解农技知识,一起坐在晒谷场上,看着金色的麦浪,聊着过去的故事。
有人问陈青麦,等了这么多年,值得吗?她总是笑着说:“值得。你看这麦田,只要你用心呵护,它总会给你回报。感情也一样,只要你坚持,总有一天,你等的人,会回到你身边。”
每年麦收时节,陈家村的麦田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大家不仅来欣赏金色的麦浪,还来听陈青麦和沈白帆的故事。有人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了文章,发到了网上,感动了很多人。
2027年,陈青麦和沈白帆都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们在村里办了一个农技培训班,免费给年轻人传授种麦技术。沈白帆还把自己这些年的农技经验,整理成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青麦与白帆》。
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土地是根,爱情是魂,只要心中有光,再远的路,也能走到尽头。”
那年的麦收时节,天气格外好。金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陈青麦和沈白帆坐在晒谷场上,手里握着对方的手,看着远处的夕阳,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你看,今年的麦子又丰收了。”陈青麦说。
“是啊,”沈白帆点了点头,“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金色的麦堆上,像一幅温暖的画。风吹过麦田,传来“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等待与坚守的故事,一个关于青麦与白帆的故事。这个故事,会像这片麦田一样,永远留在陈家村,留在每一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