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0日,苏州南门丝绸厂的繅丝车间里,林晚秋用镊子夹起片半透明的薄膜——这是用母亲繅丝的竹製紆管和中科院化学所的聚醯亚胺浆料製成的,柔性显示屏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出与日本夏普產品相似的像素排列。她的蓝印布围裙口袋里露出苏州大学的协作函,“有机电致发光“的红章被太湖潮气浸出晕染,与薄膜表面的蚕丝蛋白涂层形成奇妙呼应。
“像素密度达到100ppi,“宋浩隔著防尘面具比划,他刚从无锡电视机厂拆来的显像管还沾著萤光粉。林晚秋瞥见对方工装口袋露出的《高分子学报》,1988年第5期的“柔性电子“章节被折成显示屏基板的形状,页边用铅笔写著:“像素间距=緙丝纬线密度x25μ“。
父亲靠在1958年上海產的繅丝机旁,用母亲緙丝的竹製梭子改造蒸镀掩膜版。“这梭子1962年织过人民大会堂的苏绣屏风,“他的中山装袖口露出1964年核试验纪念章,蹭到“苏南科技攻关“的標语,“现在用来蒸镀电极...也算丝织跨界。“咳嗽声突然打断话语,咳出的蚕丝蛋白粉末落在显示屏版图上,如同一串串微型像素点。
母亲端著青瓷饭盒进来,蓝印布围裙下露出苏州市科委发的《柔性显示许可》——“微电子显示“的烫金被错印成“微电孑显示“,却用银线在旁边绣出完整的“子“。“丝绸厂老匠人说咱们的显示屏像緙丝手卷,“她的银筷挑开饭盒里的松鼠鱖鱼,动作与林晚秋调整蒸镀参数的手法如出一辙,“我把你爸的军功章镶在掩膜版上了。“
电子工业部华东局的钱处长推开门,搪瓷缸里的茶叶梗在“彩电国產化“的標语上漂成发光曲线。“林工程师,“他的钢笔悬在《技术引进整改通知》上方,笔尖对准显微镜下的像素阵列,“有外企举报你们...显示屏技术涉嫌剽窃日本佳能专利。“
林晚秋的目光扫过父亲藏在工具箱里的1989年肺功能报告——“聚醯亚胺粉尘吸入超標372%“的结论旁,是她用红笔写的“类似显示屏製备污染“批註。她摸出神秘人k.c.从东京寄来的铝盒,1989年《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被刻成緙丝“八达晕“纹样,边缘焊著块从日本报废oled设备拆的发光层组件。
“这是中日丝绸科技合作的实验样本。“宋浩把通知翻到背面,用算盘珠排列的二进位码正好组成“长三角电子带“的ascii值。林晚秋注意到他手臂新添的化学灼伤——今早调试蒸镀腔体时留下的,和自己锁骨下1988年旋涂薄膜时的旧伤形成镜像。
子夜的繅丝车间里,林晚秋用母亲緙丝的“通经断纬“技法设计像素电路。当光谱仪显示发光效率达到1.5cd/a时,父亲突然从袄里摸出个油纸包:“苏州大学老战友藏在虎丘塔基的高纯銦锭,说比美国柯达的还適合透明电极。“油纸泛黄的边缘印著“1983年军工特供“,与他后颈日益明显的放射性白斑形成诡异呼应。